马富强越来越“富强”
暮春的清晨,阳光洒在宝塔区川口镇枣园村的果园里,果农马富强正站在梯子上,麻利地剪去多余的果芽。
“富强,疏果一定要按照技术要领做,枝桠上只保留一个中心果就好,这样长出来的苹果才能又大又红。”川口镇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白广边叮咛边查看果树长势。
“富强,你这6亩老果园长势不错,再经营个10多年不是问题,今年关键还是要好好管理5亩新果园。”白广给马富强算起了一笔账:矮砧密植预计1年栽种,2年挂果,3至4年就能进入盛果期,商品果率超85%,26亩果园一年收入20万元轻轻松松。
老果园丰收在望,新果园又添希望。今年,马富强在宝塔区老旧果园改造的政策支持下,挖掉5亩老果树,栽下500株“瑞雪”和100株“红斯尼克”新果树苗。政府补贴后,一株苗只要5元,打坑、浇水全免费。
“白站长,我还从来没种过这两个品种,你说到底怎么样?”马富强看起来有些忐忑。
“‘瑞雪’市场走俏,‘红斯尼克’是优系嘎啦芽变,上色好、成熟早,我在杨凌吃过一次,味道挺不错的,你放心种。”白广的话给马富强吃了定心丸。
“那就好,有你们在,我对种果树更有信心了。而且这次新建果园,一株苗我只用掏5元,其余都是政府补贴,其他都不用操心。”马富强笑着说。
“你这人不仅务正,还肯下苦,技术学得也认真,现在是村里的苹果种植大户了。咱俩认识这10多年,我看着你的光景越来越好,真心替你高兴。”白广欣慰地拍了拍马富强的肩膀。
作为果业技术站长,白广见证了马富强从“门外汉”变成果树种植能手的过程,“他肯学肯干,现在可是村里的产业带头人哩。”
从6亩老果园的丰产丰收,到5亩新果园的矮砧密植,还有承包了15亩老果园,马富强的“苹果账本”越算越厚实。去年,6亩果园套了6万个果袋,产量2万多斤,卖了8.3万元,加上另外15亩果园的收入,一年进账14万多元。
10年前,马富强还因结婚买房欠债十几万元。如今,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在川口镇安了家、买了车,存款也攒下了十几万元。
“苹果让我‘沾了光’‘翻了身’。这片果园,更是我的‘聚宝盆’呐。”马富强感慨道。
“咱们村上苹果种植面积470多亩,苹果就是主导产业,你把这个产业把握住了,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白广说着,又走到了一棵果树前,不忘叮咛马富强果树环割的时间和要领。
“不管咋说,种果树比当泥瓦匠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不好过,还是在土地上劳动,日子过得踏实。”马富强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老果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远处的新果园里,一个个直径60厘米的圆坑里注满了水,栽下了新苗,也种下了新希望。
从借钱买房到存款十几万元,马富强的变化,是延安苹果产业助农增收的生动缩影。政策扶持“减负”,技术指导“增效”,让黄土坡上的“红果子”变成“金果子”,也让马富强的生活越来越“富强”。
老果园与新苗圃的接力,正是延安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记者 王静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