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全程托管 黄龙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春日黄土高原生机勃勃。在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59岁的残疾农民尹贵军站在田埂上,看着大型农机把自家60亩地深翻得松软,脸上笑容欢快:“以前这地压得我喘不过气,现在全程托管当起‘甩手掌柜’,收入还更高。”
尹贵军曾是乡里的“可怜人”。2021年,一场意外让他失去左手,整条左臂虚弱无力。儿子要上大学,妻子身体不好,赖以生存的60亩地是希望更成负担。“最难的时候,我把地交给邻居种,自己只留30亩收成。”尹贵军蹲在地头,右手抓起一把土,“地是好地,没人种呀。”
四年前,没人种地,不只是尹贵军的人生难题,也是黄龙县的农业困境。“全县耕地27.2万亩,农村人口不足1.8万,60岁以上超过四成,人均15亩。”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说,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广种薄收”成为普遍现象。
要种地、种好地,关键在人。李健说,从2022年开始,黄龙县逐步推广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让专业组织帮农民种地,“既解决‘谁来种地’,更解决‘怎么种好地’”。
尹贵军的转机出现在2024年10月。崾崄乡成立农事服务中心,组建黄龙县裕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推出土地全程托管服务。尹贵军把60亩地全部托管给联合社,当起了“甩手掌柜”。“按协议,联合社每亩保底1500斤收成,超产还有分红。”他掐指算账,“去年玉米价好,一亩地净赚800多块,比自己种强。”尹贵军说,地有人管,自己腾开身子又养了牛,收入增加不止两三万元。
在崾崄乡农事服务中心,托管员刘鹏正盯着屏幕,上面显示着44台农机的实时位置。他点开照片:“这是老尹家那块地,都是标准的30厘米深翻。”崾崄乡农事服务中心整合6个村集体合作社资源,购置106台(套)现代农业机械,全部装配北斗导航系统,实现耕种收售综合机械化率95%。
种好粮是头等大事。这套机制的探索创新,被黄龙县称作“农头”计划。“我们不做土地流转,而是与农民共担风险。”黄龙县副县长曹增俊说,既保持市场活力,更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核心是建立多方共赢利益联结机制。”中心理事长王飞说,农户享受“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村集体得固定资产10%收益,托管员按业绩提成,联合社留存25%发展基金。
好机制很快产生“化学反应”。中心成立仅2个月,联合社营业流水就达2892.6万元,6个村集体分红12.61万元,托管土地亩均增收150元。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账却不是原来那本账。
尹贵军感受着春风吹过耳畔,看着联合社农机驶向下一片待耕田野,想着“土地有人管,今年还要扩大养牛规模”。(记者 刘彦 杜音樵 通讯员 白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