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专题 陕西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城市——延安

2025-05-23 15:55 来源:爱特延安

黄土高原长文学,更长树

许多人这样赞叹:延安重新定义了黄土高原!

许多来延安的人也如是惊奇:延安不是山上光秃秃的,漫天黄土吗?怎么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树,这真是延安吗?

几年前,刘劲导演带剧组来到延安拍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想再现1973年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时的场景。延安宝塔依然高耸、延安群众仍旧热情,可刘劲印象中黄沙弥漫的苍凉景象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哪怕是一片裸露的黄土,都只能依靠后期制作去还原!

母亲延安换新衣。眺望着绿染山林、山花烂漫、蔬果飘香的延安新貌,许多外地朋友无不感慨地说:过去是黄土高坡,现在是高原绿坡。看看现在的延安,就知道什么叫翻天覆地,什么叫惊天动地。

黄土地上的文学之树

“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一曲信天游,唱尽了黄土地的苍凉与贫瘠,“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黄土高坡》更是让黄土地上的蛮荒与落后深深烙印在许多人心中。

“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咱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广种薄收,顽强生活。“受苦”一年,“无休止且无效果。地越种越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衣服补丁越来越多,而箱子里却越来越空……”

这里苦焦。苦得发焦,苦得令人心焦。以致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先后不约而同地断言,这里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神奇的是,这些挣扎在贫瘠黄土地上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作,孕育出了生机勃勃的文化——

陕北剪纸蜚声海内外,赢得黄土地上“活化石”的美称;延安农民画浸透着人们对悲苦的呐喊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被赞誉为“东方的毕加索”;安塞腰鼓声震四方,擂动着黄土地最激越的心跳……

以苦难为背景板和生力源的文学,更是茂腾腾地生长,柳青、杜鹏程、路遥、陶正、史铁生……一个个名家刻画的“平凡世界”,成了耸立在黄土高原的文学大树,给人清凉,给人慰藉。

对此,难免不让人感慨:黄土高原不长树,却长文学。

红色热土上的“绿色革命”

历史深处的延安,森林蔽日,绿草如茵,牛羊遍地。范仲淹在《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中盛赞延安“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远怀忘泽国,真赏即瀛洲。 江景来秦塞,风情属庾楼”。沈括在《延州柳湖 其一》中咏叹延安“萧洒征西府,青林隐万家。楼高先见月,山近不藏花”。类似这样描绘延安优美自然风光的诗句历史上不胜枚举。

随着战争的拉锯、人口的剧增、农耕的兴起,这里的绿色一点点被蚕食,这里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也一点点消退,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生存怪圈。

人类不能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那样活。苍凉的信天游叩问着脚下的黄土地:黄土高原怎样才能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1999年,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变革从白于山区深处的吴起县发轫,迅速在延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呈现出燎原之势,在“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指引下,延安踏着绿色的脚步与大自然讲和,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让生态创伤逐步疗愈。为此,陕西作家薛保勤写下了《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这样充满激情的文字。

“绿色革命”,简短铿锵的4个字,足以表明延安退耕还林的意义深远。绿色革命,是在这片土地上沿袭了几千年耕作方式的嬗变。退耕还林,是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的重塑。

退耕还林,延安变“兄妹开荒”为“兄妹种树”,再掀“大生产”热潮。南泥湾三五九旅战士刘宝斋开荒的老镢头,被儿媳妇侯秀珍扛起,一个坑、一棵树,一点一点讨还绿色。

张莲莲,安塞区雷坪塔村村民,从退耕还林之前就开始种树,37年,用坏了100多把镢头,穿坏了300多双鞋子。

吴起县南沟村“种树书记”闫志雄,与300多名村民组建造林公司,20余年,全村人栽树10万多亩。

老红军郭志清,凭着一把老镢头和一盏马灯,在宝塔区韭菜沟里一点一点地啃,绿化了上千亩荒山……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黄土高原的树里,含着情、淌着泪、凝着血。

26年来,延安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退耕还林面积的27%,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13个县(市、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延安的树,硬生生地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8.7%提高到如今的48.07%,加上水果经济林森林覆盖率达53.07%,植被覆盖度跃升到81.3%,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变绿、由浅绿到深绿的历史性转变。

延安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2015年10月,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访问延安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将成为环境再生的一个极佳案例。延安,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一条新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可逆”的现实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答卷

2015年2月13日,注定是镌刻在每一个延安人心里的一个特殊节日。

“总书记回来了”,延川县梁家河这个安静的小村庄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阔别多年的知青插队点,详细了解村民增收、林果种植、养殖业发展、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当天下午,又主持召开座谈会,指出陕甘宁革命老区有“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明显制约,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不断涵养生态资源,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让天高云淡、麦田覆盖、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决不干毁祖传家业、断子孙后路的蠢事……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到了延安,要求我们“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谆谆教诲催人奋进。延安人更加自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任接着一任干,把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科学精准依法治理突出污染问题,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厚植绿色家底,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提升森林综合效益……久久为功、砥砺奋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浙江安吉来到了陕北黄土地上,并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绿色北移,生态回归,生态效益日渐彰显。

延安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下一场大雨剥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一碗水半碗沙”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年入黄河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母亲河再也不是“九曲黄河万里沙”。

天变蓝了。大风从坡上刮过,黄尘再难扬起。延安扬沙天气由过去每年27.2次减少到1—2次,“漫天黄沙遮蔽日”彻底成为尘封的历史,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到2024年的339天,“圣地蓝”成为一张亮丽名片,“白天深呼吸,夜晚数星星”,成了如今延安人最惬意的休闲方式。延安也被《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评选为“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

生态变美了。如今的延安,陆生野生动物多达264种,华北豹种群至少110只,褐马鸡、黑鹳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有种子植物1478种,比20世纪末增加了近百种;黄龙山、黄陵、劳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天然空调”“绿色氧吧”。

绿带北移,苹果北扩,经济效益更令人欣喜。

延安苹果已发展到333万亩、年产500万吨的种植规模,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51亿元,成了让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一颗颗红苹果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成为营养“一带一路”的“开心果”;随航天员十上太空,成为航天员“太空出差”必备水果,小苹果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果”。

延安农民沿袭了几千年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生产耕作方式,早被精耕细作、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所替代。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碳汇交易……延安的树,让延安百姓的腰包更鼓,让延安发展的含“金”量更高、含“绿”量更足,含“新”量也日渐充盈,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延安换新衣,延安也在强气质。

著名作家茅盾曾礼赞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不独白杨树,其实陕北的好多树,像极了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黄土高原人。在一些山谷里,稍微细心就会发现,陕北高原那倔强生长的树,拼命向下扎根,枝条却直指天空。

延安的树,也反哺着延安的文学更加葱茏。近年来,延安的作家先后出版散文集26部、诗集10部、中篇小说集4部、长篇小说12部,8人荣获“柳青文学奖”,成为陕西文学的“一簇新绿”。

延安的树,延安人书写在黄土地上的壮美篇章,流淌在黄土地上的涓涓文脉,值得人们去耐心阅读、用心品味。(作者系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

【纠错】责任编辑:曹海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