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向上的力量丨郑建顺:黄土坡上的“疏果带头人”
五月的洛川塬,苹果树在晨风中舒展新叶,郑建顺站在果园里,望着枝头密密麻麻的花苞,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几分欣慰。这位年过七十的退役军人、老党员,正用一项持续十多年的科技创新,改写着中国苹果种植的传统劳作方式。从延安交际宾馆的干部到“疏果带头人”,他的人生轨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苹果花,历经风雨后结出了沉甸甸的科技之果。
脱下军装换农装
1968年,18岁的郑建顺穿上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里守卫黄河和长江源头的大桥,他爬过高山,涉过险滩。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的眼神依然明亮。军营教会他的不仅是过硬的体能,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精神,部队讲究令行禁止,更讲究为人民服务,这些刻进骨子里的东西,后来都用在了种苹果上。
2000年,当郑建顺向单位延安交际宾馆(原延安地委招待所)递交内退申请时,同事们都觉得这位“吃公家饭”的干部疯了。“洛川的黄土能埋人,你回去种苹果?”面对质疑,这个皮肤黝黑的陕北汉子只是笑笑。生于洛川县老庙镇界村的他,从小听着“苹果树上挂银钱”的民谣长大,却亲眼见过乡亲们在疏果季的无奈——全家老少趴在树上,用剪刀一个个剔除多余的幼果,10亩果园常常要耗上半个月,雇人成本居高不下,稍晚几天就会错过最佳时机。
“部队教会我‘办法总比困难多’。”回到故乡的郑建顺一头扎进果园,像研究军事地图一样研究苹果树的生长规律。他发现,传统人工疏果不仅效率低,还容易损伤果枝,而国外虽有化学疏果技术,但药剂成本高昂,且不适应陕北的气候土壤。“咱洛川苹果要闯市场,得有自己的‘武器’。”2005年,他在自家果园里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药剂研发之路。
2012年,当第一瓶“顺顺牌苹果疏果剂”喷向枝头时,郑建顺的双手微微颤抖——这一瓶勾兑好的液体,凝聚着上千次配方调整,试验田的反复验证。
从“土专家”到发明家
“老郑弄出个‘懒人药’,喷一喷就能疏果。”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洛川塬。此时的郑建顺,已经捧着“苹果疏果剂”的发明专利证书,在洛川注册了“建顺艺术礼品苹果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跨越。
与传统药剂不同,“顺顺牌”疏果剂采用植物源成分,通过调控花器激素平衡实现精准疏果,既避免了化学残留风险,又能根据树势调整浓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初次听闻时将信将疑,亲自在试验田喷施后惊叹:“往年一亩地疏果要20个工,今年只用了5个,这简直是果农的‘及时雨’。”
更让果农们称奇的是疏果剂的“智能”特性。澄城县果农吴春生曾在感谢信中写诗赞叹:“用好‘顺顺牌’疏果剂,今年疏果不寻人。”他回忆,2021年自家果园喷施后,多余幼果自然脱落,留下的果实均匀饱满,单果率比人工疏果提高了15%。“就像给果树请了个隐形的‘疏果专家’,省时省力还增产。”类似的反馈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17个省区传来,截至2024年,“顺顺牌”疏果剂累计推广7万余亩,为果农节省成本数亿元。
“老郑牌法宝”走出黄土塬
从最初的“土法炼钢”到如今的行业标杆,郑建顺的创业之路充满了破茧成蝶的艰辛。
2015年,“顺顺”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但随之而来的是仿冒产品的泛滥。“有人拿劣质药剂换个包装就卖,砸的是洛川苹果的牌子。”郑建顺咬咬牙,在延安高新区注册成立“延安顺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标准化生产线。他带着团队跑遍西北果区,举办上百场技术培训会,甚至在宁夏青铜峡的果园里冒雨示范喷施技巧。“科技成果不是摆在实验室的花瓶,得让老百姓摸得着、用得上。”他常说。
让郑建顺最骄傲的,不是专利证书上的签名,而是果农们口中的“老郑牌法宝”。2024年6月,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的观摩会上,新润农业的千亩果园用疏果剂实现了80%的单果率,现场人员握着他的手感慨道:“您这瓶药剂,解决了现代农业的大难题。”
老兵永不褪色
在郑建顺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不是满墙的奖状,而是一幅泛黄的军旅照片。1970年,他穿着军装在延河边宣誓入党,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为人民服务,在哪都是战场。”退休后,他主动加入省市老科协,把技术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药剂和指导。
“搞农业科技,不能只盯着钱。”在他的带动下,洛川苹果文化不断创新——从早期的贴字苹果、礼品礼盒专利,到如今的疏果技术革新,这位老兵用科技创新为百年果业注入新活力。2023年,延安市老科协吸纳他为会员时,评语里写着:“用军人的坚毅攻克技术难关,用党员的担当守护果农梦想。”
暮色降临,郑建顺漫步在果园里,手指轻轻拂过喷施过疏果剂的枝条。再过一个月,这里将挂满拳头大的青苹果,而他的“顺顺牌”疏果剂,正随着春风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从黄土塬到全国果区,这位年过七旬的“疏果破局人”用二十余年光阴证明:科技的种子一旦埋进土地,终将长成造福民生的参天大树。而他胸前的党徽,始终像苹果花一样,在陕北的阳光下绽放着朴实而温暖的光芒。(记者 叶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