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抬油管”学徒到油海“大工匠”
从“抬油管”学徒到油海“大工匠”
——记全国劳模张发珠的29年坚守与创新
“荣誉是新的起点,我要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4月28日上午,刚刚参加完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张发珠,手捧着荣誉证书,目光坚定、语气铿锵地说道。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29年来扎根油井一线,用汗水与智慧攻坚克难、传承匠心的最高褒奖。
4月的陕北高原,春风裹挟着黄土掠过油井林立的山峁。在吴起县庙沟镇吴水口村的采油现场,一场紧急抢修正在进行。“张队长,旗胜32-36井管子断裂了!”接到工友崔桂科的电话后,张发珠不到半小时就驱车赶到现场。他蹲在井口,布满老茧的手仔细摩挲着断裂的油管,深邃的目光中透着专注与冷静,“准备套洗打捞矛。”短短一句话,仿佛给焦急的工友们吃了颗定心丸。
这一幕,不过是张发珠29年井下作业生涯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片段,却也是他工作状态的真实缩影。
从体力活里“长”出的匠心
“钻井苦,油建累,又苦又累修井队。”这句在石油行业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张发珠职业生涯的起点。199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他,因身体壮实被吴起县钻采公司招入修井队。报到第一天,100多斤重的油管成了他的“入门考验”。
“那时从没干过这么重的体力活,一天下来,肩膀肿得老高,双手全是血泡。”回忆起往事,张发珠撸起袖子,露出布满疤痕的手臂,“但看着油井在我们手中重新出油,那种成就感让我坚持了下来。”
然而,仅凭力气干不好修井工作。一次,油井突发故障,老师傅们迅速诊断并解决问题,而张发珠却只能在一旁干着急。“把技术练到家,才能体现更大的价值!”老师傅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张发珠追求技术精进的大门。
此后,一个小本子就成了张发珠形影不离的伙伴,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设备故障的原因、维修过程和技术参数。工友们总能看到他追着老师傅请教问题的身影,休息时间也泡在车间研究工具图纸。哪怕工作再累,他每天都坚持学习2小时以上,利用参加“会诊”的机会,与其他单位技术师傅交流,把每次遇到的疑难杂症都详细记录下来,反复琢磨操作原理。除了岗位所需的油井工艺技术外,他还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我的学历不高,只有笨鸟先飞。”张发珠总是这样说。
“他那股子钻劲,让我印象深刻。”吴起采油厂新寨采油队技术组组长屈烨回忆道,“有一次遇到油井堵塞事故,常规排查手段都用上了,可问题根源还是像藏在迷雾里,怎么都找不到。张发珠就守在井边,反复查看设备运转数据,把工具拆了装、装了拆,一点点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细微零件。”
正是凭借这股子韧劲,短短两年时间里,张发珠就从操作工成长为技术骨干,累计参与150余口油井复产,起下8万多米油管杆,写下17本学习笔记,绘制数百张工具平面图。
14项专利背后的创新密码
2000年12月20日,一场意外成为张发珠创新之路的转折点。那天,他带队检修旗胜10-1井,当时作业中出现卡泵,探砂面过高,需进行冲砂。由于天气寒冷,井口溢水全部结冰,在冲砂过程中,张发珠不慎滑倒,头部碰到抽油机底座,顷刻间就昏迷了。
两天后,头部缝了7针的张发珠醒过来,看着妻子红肿的眼睛和工友们担忧的神情,他没有抱怨,反而在病床上陷入了深思:“能不能设计个装置,解决作业现场的安全隐患?”
返回岗位后,张发珠迅速行动,想办法和工友们商量,看看能不能试着加工一个仪器来解决这一问题,后来经过反复实验后就有了现在的防原油抛洒漏斗。“当时也不知道取什么名字,我们就管它叫井口锅,后来也申请了国家专利,如今在采油厂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张发珠说。
这个由漏斗、套管短接、套管接箍和井口法兰盘组成的装置,不仅能有效回收起油管时抛洒的原油,还消除了因原油跑冒滴漏引发的安全隐患。“要是能让工友们少遭点罪,再难也值得。”张发珠笑着说。
这次成功让张发珠尝到了创新的甜头。2006年冬,薛岔油区张坪水源井裸眼水井管柱落井,常规工具无法打捞,油区职工面临断水危机。
“咱自己做个工具试试!”他的话一出,就遭到了质疑,“一个修井工,想自己制造井下打捞工具,简直是异想天开。”
但张发珠并未多言,而是用行动去证明。于是便开始了工具制造,画图、制作,修改、再修改……
在张发珠的带领下,大家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奋战,设计出内捞外引打捞矛。当这个“土”工具从500米深处成功打捞出脱落的油管和电潜泵时,现场一片沸腾。“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张发珠至今仍难掩激动。
“创新工作一旦从‘0’突破到‘1’,就是无止境地突破。”张发珠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光芒。从2018年第一项专利申请成功开始,张发珠先后研究70余件井下工具,1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研发的套铣打捞矛、短鱼顶捞筒等创新成果,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超500万元,累计经济效益逾亿元。
“训斥”里的传承之道
“油井就是我们的饭碗,干这行必须有工匠精神!”在张发珠创新工作室的培训课堂上,他的话语铿锵有力。作为企业首席技能大师和内训师,张发珠深知,技术传承比个人成就更重要。
“张师傅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一个操作细节不对,就会被他‘骂’得狗血淋头。”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技术能手的刘世冲笑着说,“但正是这种严格,让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近年来,张发珠结合实践经验编写教材,亲自授课,60余场次、3000余人次的培训,他从不敷衍。在他的悉心指导下,80余名修井业务骨干脱颖而出,12人成为陕西省技术能手,9人获评油田公司技术能手。
作为一名“导师”,除了技艺上的倾力相授外,张发珠还非常重视道德品行方面的示范。他时刻以爱岗敬业的作风、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徒弟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品学兼优的“高徒”。在他的影响下,徒弟们不仅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而且都能自觉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用他们的言行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2015年成立的张发珠创新工作室,如今已成为技术革新的“孵化器”。200项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被收集,4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诞生。“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培养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张发珠说。
从普通修井工到全国劳模,张发珠用29年时间,在陕北高原的油井间书写了一段传奇。夕阳西下,张发珠的身影与油井剪影交织,仿佛一幅动人的劳动画卷,诉说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故事。(记者 方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