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刻黄河韵 黑白绘春秋——刘宏祥的木刻人生与传承之路
在延川,有一种艺术仅用黑白两色便能完成“对话”,如黄土地般质朴而深沉;在延川,有一位艺术家将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倾注于一刀刀木刻之中,赋予陕北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以生命的体温和特征。他,就是刘宏祥,一位在黑白木刻版画世界里执着耕耘的艺术行者。
踏入刘宏祥的家,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便是他的艺术天地。屋内摆满了版画创作工具和书籍,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油墨与木屑混合的独特气息。在这里,刘宏祥以刀代笔、用刀作画,将对艺术的痴迷和生活的感悟一刀刀刻进木板。
“我与黑白木刻版画结缘主要受我大哥的影响。”刘宏祥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他考入延安师范,毕业创作时,大哥给了他一块木板和几把刻刀,让他到延安去找宋如新和张永革两位老师学习版画创作。刘宏祥口中的这幅版画名字叫《家》,印刷完成后,于1991年参加延安市和陕西省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展,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从那时起,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坚持到现在,已有30多年。
刚开始创作黑白木刻版画的刘宏祥,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作画风格。出生于延川县延水关镇北村的他,从小生长在黄河畔,童年的乡村生活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昏暗的油灯、装米的陶罐、田地间的耕牛,还有黄河岸边热闹的庙会和商贸场景,这些记忆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日后也被他用真实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手法刻在了木板上。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了十来年,现在到农村去采风的时候,看到农村好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特别亲切。看到窑洞角落的油灯,就想到老母亲在油灯下缝补浆洗的情形,儿时的画面便涌上心头。创作时,我将情感融入刻刀,人与刀、木板仿佛融为一体,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是活生生的,是有气息的。”刘宏祥感慨道。
在刘宏祥创作的众多黑白木刻作品中,《黄河东流曲》可以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幅。这幅长8.67米、宽0.4米的黑白拓印长卷,描绘了陕北黄河边农村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将黄河岸边的人文宗教、商贸往来、农耕生活和民俗传承汇聚到一幅画面中来,展现了生活在黄河畔的人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幅画里有黄河边的庙会,你看唱戏的、抬炉子的、祈福的;还有春耕,你看背粮食的、放羊的、耕地的、打猎的;这部分是民俗,有迎亲的,有送葬的……”刘宏祥侃侃而谈。在他的心里,这幅作品综合起来就是一幅陕北版的黄河边上的“清明上河图”。
“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个杂家。”这是刘宏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的作品中,既能看到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又能感受到对现代艺术的大胆探索。他巧妙地将传统木刻技法与现代生活的多元元素融合,使作品既有古朴的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很多人说我的作品里有剪纸、农民画和汉代画像石的影子。其实,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汲取民间艺术养分的结果。我将自己对百姓生活的感悟,用黑白木刻的形式表达出来。”刘宏祥分享着自己的创作心得。
“好多人说我的作品有剪纸的影子,有农民画的影子,而且还有汉代画像石的影子。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汲取民间艺术养分的结果。我将自己对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大喜大悲、大爱大乐的感悟,用黑白木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自己这些年在版画创作过程中的经历,刘宏祥感悟颇深。
刘宏祥能够在艺术之路上心无旁骛地创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人的全力支持。无论是老人的赡养,还是兄弟姐妹之间的走动,或者一些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靠刘宏祥的爱人呼卫红撑起一片天,妻子的支持,成为刘宏祥艺术创作的坚实后盾。
“他的作品得到国家、省、市的认可,也获得了很多的奖,作为家人来说我们也非常高兴。作为爱人,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进行版画创作。”呼卫红表示非常理解丈夫,并在行动上给予了全部的支持。
如今,刘宏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版画技艺的传承和逐渐消失的农村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中。为此,他常年奔波于乡村与城市之间,一边教授黑白木刻版画技艺,一边将采风整理的民俗文化通过版画进行内容复刻,用行动诠释“守艺人”的担当。
“随着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农耕、丧葬、纺织等农村以前的这些民俗,也在逐步消失,利用木刻刀把这种生活再现出来,能给后人留些文化财富。我走的本身就是延安老鲁艺这个木刻路子,今后要培养版画木刻后备人才,鼓励年轻人进行黑白木刻版画创作,壮大咱们木刻版画青年人才队伍。”谈到版画的传承和发展,刘宏祥表示自己任重而道远。
刘宏祥的艺术之路还在继续,他用执着和热爱,将黑白木刻版画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陕北农村的风土人情,更承载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未来的思考。在他的版画世界里,每一刀、每一刻都充满了情感和温度。他的作品如同黄土地般质朴而深沉,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岁月的痕迹。(通讯员 张伟 康烁 申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