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向上的力量丨“老顽固”王全喜的新变化
王全喜是个“老顽固”。但最近,在他身上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扔掉了陪伴他十几年的手工刻刀;另一个是他有了个新职业——主播。
王全喜是黄龙县根雕非遗文化传承人,祖父和父亲都是木雕艺人,耳濡目染中,他从小便认准了根雕这一事业,一干就是30多年。
王全喜在认真雕刻
初见王全喜,他身材高大、衣着简陋,但这位朴实大汉的外表下,却藏了个玲珑心,经他雕刻的木料,鸟兽栩栩如生、佛像神态各异、茶桌精致无比。
王全喜的作品达上千余件,其中茶海、雄鹰、孔雀是他的几件得意之作,每当有人前来学艺,他总要“显摆”一番。
王全喜的作品
说王全喜“顽固”,因为他“认死理”。
2005年,王全喜办起了黄龙县第一个集根艺作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工厂,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手工雕刻,尽管同行们早已换成了电动雕刻刀,尽管他的徒弟已经转成了机器雕刻……
2018年,王全喜被认定为延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此,他传承根雕技艺的使命感更强了,已经传授了60多名徒弟。
“师傅,要不你也换成机器吧,效率更高,咱得顺应时代。”
每当听见徒弟们的好言相劝,王全喜都会把脸一沉,“手艺人不靠手工,还算啥手艺人!”
长此以往,徒弟们的事业蒸蒸日上,王全喜的事业却还在原地踏步。
2019年冬至那天,王全喜没开工,他对着机刻根雕与自己的手工根雕反复对比,把纹理摸了又摸。整整三天,王全喜白天看,晚上想,脸不洗,胡子也不刮,就顶着两个黑眼圈在那儿看。
“啪!”第四天早上,王全喜看着木雕狠狠地拍了一下大腿,“手艺是技术,创意才是灵魂。”
通了通了!王全喜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更换电动雕刻刀、订购机刻根雕、学剪辑、开直播。如今,王全喜的营销模式变成了手工雕刻走定制、机器雕刻走销量,他经常乐呵呵地说:“订单赶都赶不完。”
“现在我们都得让师傅在直播间介绍我们的作品,蹭蹭流量,涨涨销量。”徒弟张永民打趣道。
开直播、变模式只是第一步。在作品风格上,王全喜创新结合现代元素,笔架、花架、茶桌、茶盘……根雕作品逐渐向实用性靠拢。
思路打开后,王全喜有了更超前的想法,他还学会了让根雕与盆景达成“跨界合作”。
王全喜家独院一侧的帐篷内,盆景占据了主要位置,枯木在绿色松柏的点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你看,松柏又给了这枯木第二次生命。”王全喜盯着盆景,笑着说道。(通讯员 高亚蓉 记者 杜音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