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向上的力量丨9个月,104个村,1600位老人—— 一个理发师的乡村公益行
“理发,免费理发啦……”
一声响亮的吆喝,打破小山村的宁静。
11月24日下午,延川县贾家坪镇马家湾村,
刘虎推开小商店的玻璃门,几个老汉正围炉烤火。
“叔,理发吧?免费的,不要钱。”
“你是不是前两天在樊家川村理发那个?”
“是了么,下乡理发刘虎,今儿到你们村儿上来了。”
“我理。”一个白发老汉从门里挤出,屋里其他人也跟着走出门外。
凳子一放,围布一抖,剪刀一拿,理发就这样开始了。
马家湾村,是刘虎下乡理发走过的第98个村庄。
每周下乡为老人理发
刘虎,今年36岁,在延川县城开理发店12年了。
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年营业额超百万元,每天忙得团团转。
去年以来,理发店生意逐渐下滑,刘虎的时间突然多了起来。
今年清明节回老家上坟,刘虎顺便给爷爷理发。
爷爷说,村里还有一些老人头发长了,不忙了都给理了。
那一天,刘虎忙了5个多小时,
免费给村里40多个老人理了发。
回去以后,刘虎琢磨:农村有需求,自己有时间,
而且做公益能提高知名度,
一定对店里生意有好处。
于是他决定:以后每周下乡,免费为农村老人理发,
并用视频记录自己的下乡历程。
最初理发,刘虎经常被拒绝,
问十个人,有八个不搭理他,许多人以为他是骗子。
后来他琢磨出一些小技巧:
比如先跟老人拉拉家常;在老人干活时搭把手;
理完发尽快离开,不要让人觉得有所图……
为打消老人疑虑,刘虎有时也说他是政府派来的;
一听政府派的,老人似乎放心多了,
通常还会感叹一声:尔格社会还是好啊!
陕北的自然村不大,但依山而建,居住分散。
地势好的村子一般有个“CBD”,天暖了一群人拉话打趣。
只要有一个人愿意理发,后面很快就有人排队,
多则三十来个,少则十来个,
通常半天工夫就够了;
偏远的村子不过十来户人家,
却是谁也不挨着谁,
刘虎就一家一户上门服务,
一天理不了几个人。
记录真实的乡村故事
截至12月底,刘虎跑了104个村子,
先后为1600多位老人免费理发。
在他发布的137条视频里,
记录着各种不同的故事——
太相寺村94岁的老人一刻也闲不住,
竟趁女儿不注意,
自己翻院墙钻进山旮旯里捡柴火。
被强制扶出来还不甘心,
嘴里嘟囔着:那么多树枝,不拾可惜了。
腰头村92岁老人,眼睛都看不清人了,
还自己种菜、做饭。
儿女们都进城了,她不愿意离开。
理发时总不放心地反复询问:“
你该不是骗我吧?我没钱。”
直到理完发,确认刘虎真的没有骗她,
这才不好意思又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出大门。
马家湾村75岁的老人说,自己年轻时候也是理发师,
邻里乡亲都夸他手艺好,
但他没开过理发店,没收过乡亲一分钱。
唯一得到的报酬是一把刀——
因为给打菜刀的一家人理发,人家过意不去,
作为感谢,执意送了他一把菜刀。
上佛腰村70岁的老人下地干活还戴着党徽。
他高中毕业当了5年兵,复原以后在县上、乡上都工作过,
后来回村当了20年支书。
如今老了、退了,还是不由得操心:
今年天旱了,农民的果子又卖不上好价钱。
乔家河村30多岁的返乡青年,
为感念一位老人在创业初期给予他的帮助,
特邀刘虎上门为老人理发。
因为老人外出放牛没带手机,
两人在山里苦寻1个多小时,
最终用无人机找到老人,
在一处高速路桥下完成了理发心愿。
展示生活里的正能量
刘虎最初跑一个村子,发一条视频。
后来遇到特别的人和事,经常多发。
樊家川村发了两条,因为一对夫妇感动了他。
这对夫妻60来岁,初见时刚从田里回来,
灰头土脸,毫不起眼,他们请刘虎回家给老母亲理发。
当男人从简陋的窑里扶出80多岁的盲眼老母亲时,
刘虎十分惊讶,眼前的老太太被拾掇得体体面面、干干净净。
一问,果然是一个孝老爱亲的和美家庭。
平凡生活里的正能量,总要特别展示给大家。
刘家畔村发了三条,
因为一个特殊的家庭和一群热心的网友。
第一次去刘家畔村理发,
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问他:“
叔叔,我的头发还能‘改正’不?”
刘虎一看,孩子头上明显被推子推过的痕迹,
深一道浅一道。男孩说,头发是他大爷爷推的,
因为要去延安上学,觉得不好看,请求理发师“改正”。
理发过程中,刘虎逐渐弄清这家人的基本状况:
男孩在延安福利院上学,爸爸外出打工,
奶奶、妈妈、姐姐,还有一个五爷爷,
都是智力残疾,全靠70多岁的大爷爷、大奶奶照料,
一家人生活艰难。
刘虎给他们一家都理了发,
又把随身携带的洗发水、洗衣粉、毛巾送给他们。
临走时,还给小男孩手里塞了200元,嘱咐他好好学习。
视频发布以后,引起网友关注。
有网友主动发来2000元,
托刘虎购买生活物资转交这家人。
之后又有网友捐助1000元,
刘虎贴补了一部分,买了7件羽绒服、棉衣。
两次到刘家畔村转送爱心物资,
刘虎都发了视频,算是对网友的回应和交待。
找到源自内心的踏实感
刘虎一开始想法很简单,
就是想通过下乡做公益增加知名度,从而扩大客源。
没想到越做越喜欢,根本停不下来。
下乡理发的频率也从最初每周一次,
变成每周两次、三次。
“一进院子,老人会热情地给我递果子,
葡萄、苹果、红枣……有啥给啥。
我开玩笑问:我还没给你理发呢,你都给我吃果子了?
老人回答:你不理发也给你吃,谁来了都给吃。”
“给老两口拍照,我说:叔叔,你把我婶婶的手拉上。
70多岁的老人一下害羞得像个娃娃:人笑话哩。”
见多了乡村的淳朴、善良和真实,
刘虎找到了源自内心的踏实感。
他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
13岁离家读书、学艺、创业,最后在城里站稳脚跟。
下乡理发搅动了他的乡愁。
视频里,他地道的延川方言和接地气的交流方式,
引来众多网友点赞。
有人留言说,在镜头里看到了久违的家乡,
看到了日渐老去的父母,温暖又心酸;
还有人留言说,奶奶一辈子没进过理发店,
请求刘虎到他的村子,
给奶奶理个发,代表外出的孩子给家人捎去问候。
当然,也有网友吐槽刘虎“嫌农村人脏”,
因为在视频里看到他理发戴了手套。
真实情况是当时天太冷了,
戴手套只是为了保暖;
而刘虎批量购买新帽子,
理发后送给老人防着凉的举动,
也是源自一个医生网友的提醒。
虽然网上从来不缺键盘侠,但更多善意的关注,
还是坚定了刘虎下乡理发并坚持拍视频的信心。
乡村老了,我们带它往前走
除了理发,刘虎还顺便给老人普及防骗知识,
教他们识别各类诈骗;
给他们送帽子、手套、清洁用品,
提醒他们讲卫生、保重身体;
有时也帮他们搬东西、修电器;
遇到年龄大的老人,会主动给他们拍照,
拍完当场打印出来,装进相框送给老人。
一些老人拿到照片笑得合不拢嘴,
也有一些人仔细端详着照片里的自己,
默默地流下眼泪。
在刘虎眼里,如今的乡村,道路宽阔、房子漂亮,
有些村子甚至有口袋公园、健身广场,
“流动医院”“共享食堂”“幸福养老”等服务也悄然兴起。
只是,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乡村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
刘虎记得,上佛腰村有个农妇老来丧子,
终日郁郁寡欢。
得知她有个小名叫“花儿”,理完发,
他特意挥手告别:“我走呀,花儿,下次还来给你理发。”
老人愣了几秒,随即眼圈就红了。
“乡村老了,需要我们带它往前走。”
9个月的坚持,让刘虎重新发现下乡的价值——
理发之外,还能给乡村带去慰藉和希望。
12月20日下午,
在贾家坪镇张家河村理发的刘虎,
已经被许多人惦记。
不断有人留言问:啥时候来我们村?
刘虎计划,再用一年时间,
把延川县300多个自然村全部走一遍。
他想以自己的手艺为乡村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更想通过拍视频,
把乡村的欢笑、泪水、情感与期盼都记录下来,
让更多人看到它真实的样子,
共同助力乡村发展。
策划/文字:牛敏 雷荣 杨美蓉
编辑/制作:张春鸽 许敏 李平 艾妍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