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专栏2024 延安面孔

追逐向上的力量丨安塞剪纸省级传承人余泽玲:巧手妙剪 纸上“生花”

2024-11-12 11:38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微信图片_20241216162249

十一月的延安,已经有了些许料峭寒意。窗外,树木在风中轻摆,有几片残叶也在摇摇欲坠;屋内阳光充盈,余泽玲和她的徒弟们正忙的热火朝天。

只见红色的剪纸在她们手中翻飞,掉下来的剪纸屑铺了一地,她们笑着、唱着、剪着,愉快的氛围驱走了窗边缝隙悄悄溜进来的寒意。

近日,余泽玲的徒弟韩树叶要嫁女儿了,大家聚在一起为孩子们剪“喜花”。

“我剪的是蛇盘兔,蛇属阳、兔属阴,代表夫妻和谐、子嗣繁茂。配饰以石榴、佛手、桃子为主,寓意多子多福多寿。”余泽玲津津乐道的讲解着这个喜花的含义。

微信图片_20241217105333

不知不觉余泽玲在这个领域耕耘已有四十多年。

余泽玲少女时期就喜欢把报纸上、旧书本上的图案剪下来模仿,由于那个年代条件落后还没有复印纸,她学老婆婆们在煤油灯下熏花样给自己留剪纸底样。

结婚后她作为留在家里干活的成员,闲暇时还不忘了剪剪画画的爱好,过年家里窗户上总是贴满各式各样余泽玲随意剪的窗花,村里谁家有个婚嫁喜宴,她也总是免费赠送随手剪的漂亮的喜庆剪纸。

时间长了,余泽玲的巧手之名就传到了城里一亲戚的耳朵里,亲戚是李秀芳老师的邻居,经过李秀芳的推荐1988年余泽玲在丈夫的陪同下进了安塞县文化馆报了名参加了学习班。

初出茅庐的她作品竟然在同年安塞县首届民间剪纸大奖赛上获了三等奖,这场出奇不意的首战告捷给余泽玲的艺术生涯埋下了延续的种子,也就是这次的经历,使余泽玲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余泽玲和他的丈夫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政策余泽玲家养的羊依照规定全部卖掉,原本稍显富足的家庭变得困窘,再加上三个孩子逐渐长大,上学等各类家庭开支迫使她琢磨好的挣钱路子来接济家用。

最初,余泽玲给人低价复制、修改过剪纸,也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宾馆给游客表演过剪纸,后来和妹妹余琴合作在枣园革命旧址办了个小摊位出售剪纸,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虽然辛苦但微薄的收入也让她觉得是值得的。

“从来也没有想到剪剪纸、画画还能卖钱。”余泽玲笑着说道。

余泽玲剪纸事业迎来大发展是在2005年搬家来到安塞以后。

为迎接北京奥运,2005年初,她历经两个多月创作出长10米,宽0.8米,涉及中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巨幅剪纸<全民健身迎奥运长卷>,据了解,这幅作品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收藏。同时她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陕北信天游系列>画册,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军团礼品,也是这幅作品开启了余泽玲创作大型作品的先河,剪纸订单也越来越多。

这些年,她在剪纸剪纸技艺方面不断钻研,纯熟掌握了安塞剪纸的核心技艺和手法,并对安塞剪纸的历史渊源、用途、风格、风俗禁忌都了然于胸。

与此同时,余泽玲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从《信天游绕着黄河飞》《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一直到《一带一路共发展》这些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的作品,传递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愿景。

余泽玲认为,对安塞剪纸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

2016年,余泽玲租下一个一百平左右的单元房建立了工艺美术传承基地,成立余泽玲民间艺术专业合作社,开始了规模化的技艺培训与传承。

为此,多年来,她培养了几十名徒弟,其中专业从事剪纸、绘画的就有四十多名。

“我和余老师学习剪纸有20年时间了,尤其最近这10年,我的收获非常大,我跟着余老师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不但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余泽玲的徒弟韩树叶向记者讲述了她学习剪纸的过程。她表示,接下来她也会像老师一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剪纸这门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

除了韩树叶,余泽玲的另外两位徒弟韩树爱、余梅,也被授予了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其余一些长期从事剪纸行业的徒弟,也大都获得过国家级的大奖。

与此同时,余泽玲带着她的技艺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在更广阔的平台传播着她的剪纸技艺。

她先后受邀到四川师范学院、上海美术学院、长江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讲授剪纸课程,以及常年接待全国各地研学团队和各大中小学师生团体进行剪纸技艺的传承。此外,在市、区各文化单位的支持下,多次为无业的广大妇女剪纸爱好者举办剪纸技艺培训班,帮助广大妇女同志掌握一技之长,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许敏 王爱荣)

【纠错】责任编辑:许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