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专栏2024 延安面孔

追逐向上的力量丨遇见“张思德”

2024-06-27 15:25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人生就是不断的遇见,

遇山水,遇知音,遇佳人……

有的遇见,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微信图片_20241203153625

2015年9月,一位老红军从北京安葬延安,我被那场特殊的葬礼吸引,然后采访,走近了他的人生。

老红军名叫陈耀,那场葬礼的主题是——向老班长报到。

他的老班长是谁?

为什么向老班长报到?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陈耀照片2

陈耀是山西定襄人,1936年参加革命,1940年,在中央警卫营工作时,张思德是他的班长。

他们一起送密信、烧木炭、参加大生产,三年多合盖一床军被,连陈耀的名字都是张思德手把手教他写会的。

可能陈耀自己也没想到,这场珍贵的遇见,会影响他的一生。

1

1944年9月,张思德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陈耀悲痛欲绝。

追悼会上,他听完《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便为自己立下一个目标:像张思德一样活着。

在之后70余年的人生中,这个目标成为他生命的底色。

微信图片_20241205152825

《延安日报》刊发《在他的故事里看见“张思德”》【记者:牛敏】

陈耀1936年参加革命,这个时间如今在他的故乡——山西省定襄县革命纪念馆里有明确记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填报资料的失误,他被错定为八路军。

是红军还是八路?一般人争的是待遇差别。但陈耀不是。

陈耀生前,总喜欢戴一顶红星八角帽,你能看出他其实很在意“红军”身份,可直到去世,他从来没有申辩过——默默地,当了一辈子八路待遇的老红军。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内外交困,领导人带头降薪。

他第一个在机关单位积极响应,主动把100多元的工资缩减了20%;单位住房紧张,他把新来的大学生安置在自己家里,一住就是5年。

而当时,家里三居室的房子已经住了7个人。

这些平凡、琐碎的小事,处处激荡着纯洁而动人的情怀。

照片0617 047

在陈耀的葬礼上,一个小学生为他读祭文,让我记忆犹新:“爷爷,我们还记得,您生前来延安,在我们校园,您和我们一起迎接‘东方红小学奠基石’……我们去北京,您带我们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在延安电视台的会议厅,您欢快地扭起陕北秧歌,您说您是延安人……”

陈耀是延安希望小学的课外辅导员。退休以后,他担任了全国二十多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义务宣讲张思德精神,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陈耀和学生们在一起

陈耀同志为孩子们签名留念

耀和孩子们在一起

前19次回延安目睹革命老区校舍破旧危险,许多孩子上不了学,他除了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还在北京奔走呼吁,发起教育募捐为陕北筹建了4所希望小学。

之后,他又以微薄的退休金资助失学儿童,让3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

陈耀在延安希望小学

陈耀在延安希望小学

葬礼上,为他送别的亲友、战士、学生……排着队,在张思德雕像前,齐声朗诵《为人民服务》时,我恍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一个始于《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如今有了最响亮的回答——

向老班长报到!

一声“到”,

一生到!

照片0617 044

 

微信图片_20241205152848

《延安日报》关于陈耀的故事

在延安,当奋战一线的党员干部用脚底板踏出果园防灾地图时;当返乡创业青年披星戴月、历尽千辛,把延安特产卖到中亚时;当“时代楷模”——宝塔消防救援站的队员,每年超过300个日夜在单位枕戈待旦时……我看到,“为人民服务”在这片土地澎湃出强大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41205152854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陈耀海报

是张思德,是陈耀,

是眼里有光的孩子们,

还有那些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在困境中坚守信仰、

在黑暗中绽放光芒的人,

给了我最美的遇见——

我遇见,

一个人“向善、向美、向真”的本心,

一个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一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

 

文字/策划:牛   敏  张春鸽

视频/剪辑:艾妍卉    

编辑/制作:王爱荣   许   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