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后,珍贵革命文物“回家”了
2月2日,经过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延安文艺纪念馆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迎回了一批重要的革命文物。
这批文物是由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捐赠,分别是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油印本,《生产大合唱》油印本,以及冼星海批改的音乐教案原始手稿等,还包括冼星海家人的书信。书信中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大合唱》从演出到取消演出,再到重新演出的过程。同时,还有一支冼星海在延安时期使用过的钢笔。
冼妮娜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加起来仅仅八九个月,冼星海离开延安时,她才八个月大。多年来,她对父亲的了解都是通过母亲钱韵玲的讲述。退休后,她有更充分的时间整理父亲的遗作,收集父亲的史料和失散的作品。
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离开延安之后,带着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几乎所有的作品,其中包括冼星海在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地创作的作品。部分手稿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存放,少部分作品在家中存放,用以维系家人的念想,这一保存就是80多年。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主任、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表示,此次捐赠对于丰富冼星海本人的创作历程,充实和丰满《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相关音乐创作故事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讲好经典作品和经典人物故事所蕴含的延安精神,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记者 任琦 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