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延安 县区 安塞区

小山村迎来“兴农人”

2022-02-15 17:00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在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提起“养鹿人”赵洋洋,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他脑子活、有闯劲,敢做别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他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

“入股我们合作社的村民,每户每年能分红1200元。”赵洋洋感慨万千,“过去大家帮我,现在我帮大家。我们齐心协力,振兴就有后劲!”

这位被交口称赞的好后生,靠养梅花鹿,不仅脱了贫,购房买车、结婚生子,而且还带动14户人养了鹿。

赵洋洋还走出延安,与陕南佛坪县合作建立养殖基地,力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共同致富。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兴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走进吴起县吴仓堡镇吴仓堡村老谷生态农业庄园,远处的山上草绿树青,近处库坝里连片的网箱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农户谷佩正忙着投饵喂食,悠闲自在的鱼儿游来游去,一派和谐自然的田园景象。

谷佩是吴仓堡村村民,2019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奔波,收入很不稳定。今年,借助吴起县惠农政策,谷佩毅然返乡创业。“今年的鱼苗长势很不错,目前投放了3万尾鱼,估计秋季产量能达到5万公斤,根据现在生态鱼的市场价格,这将是笔很不错的收入。”谷佩高兴地说。

敢想更敢做。告别贫困后,一批批“兴农人”怀揣着新时代的梦想,在黄土地上“大展拳脚”。

1990年出生的王国志是个“棚二代”。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人回到了农村,从父辈手中接过种‘大棚’的接力棒,用勤劳、智慧和科技手段种‘大棚’,当起新型农民。”王国志说。

走出校园后,王国志一直在外打工谋生,不仅收入不稳定,还顾不上家里。而他的“棚一代”父亲、西洼界村大棚种植“老手”王占祥,却把种“大棚”的事业越干越顺手,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美。

2021年,王国志回村。一家人拿出全部积蓄,在西洼界村投资120多万元,流转土地80余亩,建起17座新型日光温室大棚,集中精力发展大棚种植产业。

“有这么好的政策扶持,我一定得把种大棚这份事业干好了,把‘棚二代’这个身份守牢了。”王国志从打工仔变成了大棚蔬果种植大户。作为职业农民,他谋划得更加长远,决心在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创业之路。

2021年,延安新选派第一书记949名、驻村工作队878支、驻村工作队员1837名。他们接下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向着“春天”再出发。

“既然来到村上,我就要多给村里做事,多给村民解难。”2021年8月9日,刘友涛被派驻到宝塔区青化砭镇林坪村担任第一书记。

几个月下来,林坪村的鱼池投产了、百吨冷库用上了、红白理事会筹建中、积极向煤泥综合利用产业链输送村上剩余劳动力……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越来越欢心,刘友涛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家长”。

脱贫群众、返乡青年、帮扶干部……他们一头扎进“泥土”里,为乡村注入生机与活力,一座座村庄开始新的“拔节”。

【纠错】责任编辑:曹海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