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农民:挑上“金扁担”奔向现代化
五月的陕北大地,槐香四溢,层绿葱郁。一场及时雨润了万物,更带来黄土地上春耕春种的无限生机。
“一会儿的工夫,一行行玉米和大豆就种得齐齐整整的。”5月4日,在延长县黑家堡镇李家湾村的川地上,播种机轰鸣而行,农民刘小龙对机械化作业直竖大拇指。去年,他在坝地里人工种植了2亩玉米,可没少费功夫。
李家湾村地处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延长县农技中心将沿路300亩荒废苗木地进行整治,让“良田”回归“粮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玉米提单产种植,打造示范农田,提升粮食产能。
“我们推广玉米密植高产‘5335’机械化播种技术,即种植密度每亩5000株,深松深度30厘米,化肥3层分施,机械进地一次性完成深松、施肥、播种、覆土、镇压5项作业工序。”在玉米提单产示范田内,延长县农技中心主任郝向阳说,这样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种植成本,还能大大增加作物产量,助力农民增收。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粮食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
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端牢饭碗。黄龙县大力开展以玉米为重点的增密度提单产行动,在县域内建设1个玉米生产示范试验基地,2个百亩“吨粮田”,4个千亩密植“示范方”,整建制推进万亩创建片5个,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迭代升级,不断推动全县粮食单产迈上新台阶。
黄龙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刘宇峰说,去年,黄龙县以玉米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覆盖群众1949户6.56万亩,综合机械化耕作水平达到95%,各类经营主体增收221.9万元。“今年,我们进一步将‘试验田’推广至‘百姓家’,实现百亩‘吨粮田’、千亩‘示范方’、万亩‘创建片’高效建设,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要‘端牢饭碗’,更要通过粮食增量增效‘鼓起农民腰包’。”刘宇峰说。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还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农业现代化,设施农业同样大有可为。
去年,延安市设施瓜菜播种面积49.4万亩、产量152.8万吨,“菜篮子”常年呈现种类齐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其中,新建和改造设施基地24923亩,新建和提升改造集约化育苗基地12个,集约化育苗能力达到1.7亿株,征集引进黄瓜、番茄、辣椒等13大类180多个新品种,全市设施瓜菜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
农业现代化,利器在科技,种苗是核心。
“现在种大棚,控温、水肥、卷帘子、运产品等,都是智能化操作。大棚里安装了相应的智能设备,农民坐在家里,在手机App上操作,就能把大棚里的活儿基本都干完了,还干得又好又快。”在延川县关庄镇太相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内,种了10多年大棚的白向军说,“现在种大棚,都是科技范儿,省时省力又省人,我家种了5个近百米的棚,每棚8000多株西瓜秧,平时一个人就能看顾过来。”
在白向军一家忙着销售最后一茬大棚西瓜的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路希正在位于安塞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内的延安科技蔬菜小院忙着试验番茄新品种。
“我们总共引进26个番茄品种,其中筛选出的优秀大果番茄有园艺504、普罗旺斯、丽莎等。”路希说,延安科技蔬菜小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蔬菜试验站2022年申请成立的,已经展示技术20余项,辐射带动设施蔬菜面积6.4万亩,为陕北地区打造区域特色优质蔬菜产品品牌贡献了积极力量。
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蔬菜园艺多靠设施农业,而果树苗木则尽量上山上坡。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去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至今回荡在延安果农耳畔。
一颗颗红苹果,蕴含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成为延安人致富的“金苹果”,增收的“幸福果”。
走在南沟村千余亩矮化密植苹果园内,一排排整齐的果树望不到头,一条条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连接着一棵棵树,一块块黑色地膜沿着果树根部在梯田中绵延舒展,一片片白色防雹网在骄阳的照射下亮光闪闪……
“全村共有苹果园3160亩,户均10亩。”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去年,村上苹果亩产达到1500多公斤,1公斤平均卖到6.6元至7元,亩均产值超过万元。
“地还是那块地,以前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土里刨金咧。”正在果园里干活的果农刘润喜,因为给小儿子结婚、买房、买车欠了20多万元的外债。他说:“农业科技让我们种苹果效益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过越红火。这点账我一点儿都不担心,不用两年,这片园子就能给我挣回来。”
延安是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气候条件最好的苹果优势产区。目前,全市苹果栽植面积达331.7万亩,年产400.5万吨,鲜果产值达200多亿元,辐射带动果农80多万人,苹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
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正带着延安农民在振兴路上越走越壮阔,越走越幸福。
(记者王垠山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