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乡村之魂 兴文明之路
铸乡村之魂 兴文明之路
——宝塔区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纪实
近年来,宝塔区利用节庆时点,用一些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把乡亲们聚到一块,开展戏曲进村、电影下乡、消夏晚会、百姓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增强了群众的参与度,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以文乐民让乡村文化动起来
“一听这些歌曲,心里就可高兴了。这种演出活动,村里每年都要来四五回,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看上,感谢政府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节目。”早早前来观看演出的偏桥村村民郭治平说。
为提供优质的乡土文化服务,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宝塔区积极构建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宝塔区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活动实施方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机制。同时,在中小学开展特色文化教育,实施腰鼓、秧歌、课间操教育,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更有生命力。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广场、村组重点广场、村史馆、民俗陈列馆等,形成留住乡愁、保存记忆的文化场所,为文化惠民提供阵地保障。搭建多种形式的“乡村舞台”,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唱响”乡村文化振兴曲,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涵养和文化力量。支持、引导、鼓励乡土文化活动经常开展,以戏曲公演、定点展演、非遗宣传、陕北剪纸等展现乡土文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乡土文化滋润群众的生活。
据了解,宝塔区登记备案秧歌、广场舞、腰鼓队等各类社会团体达115家,各类文艺骨干约2800余名,全年公共文化演出400场。
以文育民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与生活的融合。除了物质生活,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村规民约都是乡土环境中孕育的乡土文化。挖掘和弘扬乡土文化有助于维系父老乡亲之间的情感,有助于邻里守望、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宝塔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刘催保深有感触地说。
和刘催保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支部书记王年军。“村里不管谁家办红事、白事,村里的理事会都会主动上门,帮助制定流程、张罗事宜,不知不觉铺张浪费、陋风陋习的事少了,村民之间的亲情、邻里情反而越来越浓了。”谈到乡村文化活动,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一约四会’等制度的推行受到村民普遍好评,我也能真切感受到村风越来越正、民风越来越淳。”
近年来,宝塔区常年开展文艺演出、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教育,引领百姓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通过持续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媳”“文明户”等评选,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村庄。各个村组把乡土文化写入村规民约,以文字、图片形式搬上“墙”,弘扬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文明风尚。
文化润民,成风化人。走进宝塔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传颂,可喜的变化悄无声息的出现:原来不孝顺的儿媳懂事了,原来的恶婆婆变好了;村组中吵架的少了,和睦相处的多了;和谐团结多了,不稳定因素少了……
在宝塔区,乡土文化的春风已然吹进了千家万户,文明之花开遍了田野乡间。
以文富民让乡村文化强起来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宝塔区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该区深挖红色资源,继承、创新陕北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内容与内涵,发展文、农、旅融合性产业,加强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嫁接,丰富乡土文化产品形态,将乡土产品卖出去,让乡土韵味、乡土风情传播出去。
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积极开展陕北记忆、文化追寻、自助烧烤、篝火晚会、写生采风等活动,使康坪村变成游客的观光地和消费地。
万花山镇佛道坪村大力开展春犁地、秋打场、夏野炊、冬滑冰农耕参与、乡村研学等业态,让农业文化旅游三者融合发展,把村庄从“卖乡村风景”升级为“卖乡村文化”。
南泥湾镇马坊村利用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农垦文化,把一个曾经的贫困村打造成为集民俗度假、乡村旅游、拓展训练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村文化浸润于心,落脚于行,自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宝塔区将继续传承红色历史文化,讲好宝塔新故事,大力推动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