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专题 2020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李树和爱种树

2020-06-30 11:36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一场大雨过后,站在吴起县铁边城镇寨子湾村海拔1680米的太皇山顶放眼望去,到处郁郁葱葱,满山遍布着油松、山桃、山杏,像一排排“边防哨兵”挺立在吴定(吴起县与定边县)交界的毛乌素沙漠。

这些绿意和铁边城镇寨子湾村的老党员李树和有关。年过六旬的老党员李树和早年靠着陕北丰厚的石油资源,头脑灵活、勤劳肯干的他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从小大山里长大,他对家乡有着浓浓的情怀,每次回去看到乡亲的日子过得很不好,他就痛心。他说:“我把钱存在银行里也是个数字,还不如拿出来为家乡作贡献,帮着乡亲们致富,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

说干就干,李树和不顾家人反对,在政策的支持下,一次性流转全村退耕地、“四荒地”和沟洼地2.5万亩,承包12年,并注册成立树和家庭林场有限责任公司。从此,他成了一名“专职”种树人。

 “让村上的荒山披绿挂彩”

“办家庭林场,挣不挣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村的荒山变绿,带着村里的群众把日子过好。”2015年初,在吴起县城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李树和在参加亲戚葬礼时,看着很多山头还是秃的、黄的,他就萌发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想法。

然而,李台子村地处延安最西北边,山大沟深,高冷干旱,广种薄收。村民为了生计,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曾经4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几十个“老弱病残”。因此,他的想法一出口,便遭到了家人、朋友的反对。

“都这么大年纪了,好不容易有一些积蓄,再说这里常年干旱少雨,种树能活得了吗?”

面对质疑,李树和也犹豫过,但是他想,植树造林不是为了个人,是为了国家为了子孙,他说,“我是一名企业家,就要担负起回报社会、造福家乡的社会责任。”

打消思想顾虑、说服家人后,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全村的荒山披绿挂彩。”

5年过去了,买苗木、平坡地、发劳务,李树和累计投资600多万元,他的2.5万亩林木拔地而起、势头良好,部分山桃、山杏已开始挂果,实现了“山坡盖被子、农民赚票子”的双赢目标。

  “绿化造林初见成效”

李台子村地处吴起、定边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南缘,常年干旱少雨,生态恶劣,生产落后,灾害频发。虽然大家一直在种树,但春天树苗不是被大风连根拔起,就是被牲畜吃掉,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岁岁栽树树无影”的怪象。

“我们这地方种树成活率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加上那时候山上水路不通,栽树非常困难。”承包土地后,李树和每天带着几十个工人在山上植树造林,为了加快进度,他经常亲力亲为,整天在山上干活。

但现实依然残酷,2015年到2016年吴起连续两年干旱少雨,他的上万亩油松全部枯死,李树和的损失高达200多万元。

严峻的现实,让李树和面临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坚持还是趁早放弃?

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放手一搏。

为此,李树和专门打通了山上的生产道路,修起了蓄水池,接通了高压电。同时,他多方奔走,聘请林业、农业、气象等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总结失败经验,最终选择最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山桃、扁桃、山杏、柠条等经济林进行大面积种植,他的绿荒之路从盲目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今年是李树和承包荒山造林的第五年,山桃、扁桃、山杏、柠条等经济林都长势良好,他的绿化造林工作可以说初见成效。”铁边城镇党委书记齐增民说。

 “让这里的山更绿、人更富”

李树和与村民签订的协议规定:承包12年内,家庭林场的林木和效益归李树和所有,合同到期后所有林木及收入按照林地权属关系,无偿归村民所有。

为带动全村共同致富,树和家庭林场采取“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设立生态护林公益岗15个,每年工资1200元;同时与50余户村民建立劳务合作,当地农民变身林场工人,春秋两季可造林80余天,每天工资130元,光劳务收入每年户均增收近万元。

“今年,李树和让我们把卖山桃的收入用来供孩子上学,估计能收入5000多块钱。”村民李文成是残疾人,育有三个孩子,这几年他和妻子每年都在树和家庭林场务工,收入近万元。他激动地说:“树和家庭林场让我们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这几年,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李树和说,山杏、山桃树三四年就能挂果,盛果期有几十年。按目前市场价格,每亩山桃树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他打算把自己的林场建成“百果园”,把苹果、中药材、养殖与林场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林上、林下立体经济。

在李树和的苹果园地,笔者看到一大片生长在向阳梯田里的苹果树长势喜人,十几个工人正忙着在果园里干活。

天色渐晚,望着眼前的林地,李树和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不仅要带头把树种好、把家乡绿化好,还要带着儿子、孙子一起干,让这里的山更绿、人更富。”

责任编辑: 李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