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延安 县区 吴起

吴起县推行“五个三”模式助力整体脱贫工作综述之一

2020-04-02 10:53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昔日长征胜利会师地 今朝脱贫路上战犹酣  

——吴起县推行“五个三”模式助力整体脱贫工作综述之一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辖8镇1街道,91个村8个城市社区,总人口1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万人。

吴起是一块精神高地,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以一场著名的“切尾巴”战役宣告长征结束。

传承长征精神,1998年以来,吴起县率先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

2015年以来,吴起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围绕贫困退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目标,下足“绣花”功夫,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7亿元,实施655个项目,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宣战。

吴起县庙沟镇驻村工作队帮助贫困户建设养殖场发展养羊5(1)

吴起县庙沟镇驻村工作队帮助贫困户建设的养殖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全县上下矢志不渝的奋战下,2018年全县实现整体脱贫,5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1.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33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950元增加到2019年的9941元,贫困发生率也由2014年的11.3%下降到2019年的0.3%。实现了91个行政村通村道路和动力电、安全饮水、电力入户、卫生室全部达标,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医疗保障、教育资助、安全住房实现全覆盖,全县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14万吴起人民正昂首阔步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吴起县决不为脱贫而脱贫,更不搞一脱了之。吴起推行“五个三”脱贫攻坚模式,致力于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让每一户家庭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

坚持“三类管理”瞄准攻坚“靶子”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走进吴起县长城镇安门村的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一派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

“今年100多亩玉米肯定要种,还打算养几头猪,过段时间再带老婆到大医院复查一下……”梁志奇开心地说着一年的计划。

梁志奇是长城镇安门村村民,今年47岁,身材消瘦,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但他眼里却充满“阳光”,一直勤俭持家。梁志奇膝下一儿两女,妻子温柔贤惠,但常年疾病缠身,没有劳动能力,一直靠药物维持生命,儿女上学的费用让这个本就窘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2014年,他家被村“两委”识别为精准扶贫户。2015年,妻子常福英确诊为肺癌,高昂的医疗费和长期服用药物的费用,让这个小家庭一下子坠入贫穷的深渊,梁志奇不仅花光所有积蓄,还债台高筑。为了让妻子能有个健康的心态与病魔斗争,梁志奇从来不在妻子面前抱怨命运的不公,总是很乐观地对妻子说:“你好好养病,只要你好了,咱啥都会有的。”

吴起县光伏扶贫项目

吴起县光伏扶贫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为了精准掌握贫困底数,吴起县在“细”“实”“准”上下功夫,制定了“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识别核查程序,组织联镇包村领导、干部2800余人,严格按照“一见面、五签字、一把关、三公示”的程序,逐村逐户走访排查,综合分析致贫原因。经过清洗、调整确定了建档立卡户4507户12380人。

精准扶贫,就是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据吴起县扶贫局局长王鑫介绍,为了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吴起县按照“户分三类、分类管理”的模式,将全县4507户建档立卡户按贫困程度、劳动能力等因素分为三类:将有劳动能力、产业稳定的2569户脱贫户确定为“有能放心户”;将弱劳动能力、产业不稳定的1005户脱贫户确定为“弱能重点户”;将无劳动能力的933户确定为“无能保障户”。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针对“有能放心户”,让产业就业“帮”起来。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吴起县出台了实实在在的产业优惠政策,通过大力鼓励引导发展山地苹果为主的长效产业和以种养为主的短期产业“帮”起来。对无条件发展产业的,通过开展实用技能、引导创业、设立公益岗位、建立就业扶贫基地等措施实现转移就业“帮”起来;针对“弱能重点户”,让经营主体“带”起来。通过国有企业、光伏扶贫电站、村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能人大户等全方位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带”起来;针对“无能保障户”让组合政策“保”起来。切实落实好社会各类综合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并通过各类经营主体带动、纳入各类社会重点扶持对象等多元化的增收渠道“保”起来。

吴起县南沟村生态旅游扶贫村集体经济

吴起县南沟村生态旅游扶贫村集体经济

突出“三大扶贫”选对增收“路子”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吴起县在脱贫攻坚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谆谆教导贯穿始终,把抓产业促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推行“12345”增收措施,即“一业”取势、“两补”增劲、“三促”助力、“四带”领跑、“五网”兜底,聚焦收入、分类施策,着重突出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和兜底保障扶贫,创造多元化的增收渠道,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底气硬起来,满足感、获得感、喜悦感露出来,真正实现“两不愁”目标。

“一业”取势。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巩固脱贫、振兴乡村的治本之策、关键之策,扬优成势、借势而为,抢抓延安山地苹果产业北扩的趋势,大力发展山地苹果。按照“大产业、大品牌、大带动”战略部署,推动苹果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突出经营主体带动,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把全县的贫困户镶嵌在10万亩山地苹果的大产业中,镶嵌在苹果产业的后整理中,为贫困户建立长效稳定致富增收产业,实现“苹果红了”“贫困户笑了”,持续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通过产业发展来脱贫,梁志奇算是尝到了甜头。外出务工村民闲置土地流转,发展大面积机械化特色杂粮种植与小规模养殖产业化给了梁志奇既要在家照顾妻子还能突破困境的希望。2018年,梁志奇尝试流转外出务工村民土地30多亩,养猪12头,帮扶干部为他争取了产业扶持翻地拖拉机和玉米种植铺膜机、粉碎机等农机各一台,当年收入过万元。

尝到了玉米种植“甜头”的梁志奇,2019年又种植了120多亩玉米,年毛收入达13余万元,家庭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妻子的病也有了喜人的好转,勤劳的他在百亩涧地里洒下了致富的“金豆豆”。

“现在,老婆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收入600元,我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每年政府补贴5000元,还兼村民政协管员,每年补贴2000元,儿女上学的学费再也不用发愁了,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真没想到我也能过上现在的好光景。”说起生活中的变化,梁志奇的嘴角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

和梁志奇一样,吕怀武也是靠产业受益者之一。在白豹镇郭克郎村,果农吕怀武正在给果树修剪,“我家有35亩果园,去年挂果30亩,收入1万多元,今年我会更加用心管护,收入肯定会更高。”

吴起全景

“两补”增劲。一是生态效益补偿有里有面。经过20年的退耕还林,吴起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在建设绿色吴起的实践中,吴起县既要生态的“面子”,也要农民增收“里子”,做到了环境和经济的双赢。2015年创新推出了生态护林员就业脱贫、林业项目倾斜脱贫、林业产业增收脱贫、造林绿化劳务脱贫、生态补偿帮助脱贫五大生态扶贫举措。先后聘用护林员831人次,组织2072户建档立卡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2019年补贴398.5万元;创办家庭林场5家,带动1300名贫困人口年均劳务增收2300元;支持农户发展林下养鸡、养猪,种植菌类、中药材、油用牡丹等,拓宽了增收渠道。重点把生态效益补偿作为“弱能重点户”增收途径,在全县普惠政策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基础上,将各村的集体公益林优先承包给1005户“弱能重点户”进行管理管护,每户每年额外补偿1989元,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产业就业补偿有枝有叶。吴起县把产业就业脱贫作为两大重点,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有长效增收渠道,稳定脱贫致富。2015年以来,每年调整制定出台补助标准相对较高的产业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发展产业和就业创业。在产业上,“长短”结合,互为补充,年均到户补助产业资金1500余万元,发展产业户户均补助达到2~3万元。新建日光温室每棚补助5万元;对新建果园及幼园管护的每亩补助700元,新购进饲养牛、驴的每头补助2000元,养鸡规模达100~200只的每只补助15元,等等。据统计,在政策鼓励支持下,贫困户累计发展山地苹果8100亩、日光温室240座、小杂粮种植14.8万亩、养猪3.1万头、大牲畜1.1万头等,实现有劳动能力有条件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就业上,按照“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思路,积极搭建各类平台,通过开发公益岗、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区工厂吸纳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就业创业,比如在市外转移就业的给予交通补贴300~500元,参加就业创业免费培训的给予每天50元生活补助,实现创业的给予一次性3000元补贴;外出参加驾驶、烹饪、美发等60余个专业的学员补助所有学费,等等。先后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1764人,开发各类扶贫公益岗646人,技能培训5154人次,自主创业99人,建成就业扶贫基地5家、社区工厂4家,实现有条件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通过产业就业创业实现致富增收,让脱贫之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三促”助力。一是“多口入、一口出”——消费扶贫促。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吴起县依托延安圆方集团对农产品认定、包装、精加工,多口入、一口出,让贫困群众卖上好价钱,消费者用得放心,企业赢得市场。制定出台了支持消费扶贫相关政策意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各级帮扶单位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目前,先后为600余户贫困户销售苹果、小杂粮、猪牛羊等360多万元,每户增加收入约6000元。二是“创示范、育优商”——电商扶贫促。大力推进电商扶贫,为脱贫攻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助力贫困户增收。吴起县坚持创示范与育优商并重,2017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成功在吴起落户,有力助推了电子商务业的发展,建成占地4000余平方米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快递物流园区,镇级电商服务中心9处,村级电商服务站点58处(其中贫困村33处),出台了电商促进扶贫奖补政策,鼓励电商机构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对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达到1万元以上的,按销售额度的10%予以补助电商运行费。涌现出了张星、乔和玉等一批有诚信、知感恩、肯奉献的助推脱贫的青年创业能手。项目实施以来,累计销售930多户贫困户农产品450万元,带动贫困户每户增收约5000元。三是“晒成绩、比赶超”——内生动力促。“扶贫先扶志、治穷必扶智。”吴起把提升群众内生动力作为治根之策,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采取晒帮扶措施、晒脱贫成效、展脱贫之风采、树模范榜样,掀起比学赶超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大力实施“扶志六法”,推广“一约四会”,采取“农民夜校”“乡村夜话”“小院课堂”和文艺活动等便于群众参与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和典型示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举办果业、棚栽、养殖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坚决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问题,成立“爱心超市”56家等,让贫困群众明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走出贫困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使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四带”领跑。一是推行国有企业带动。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与延安圆方集团、陕果集团吴起果树试验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岗位、劳务用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带动贫困群众参与,每年为1005户弱能重点户帮扶251.25万元。二是光伏产业带动。建成光伏扶贫电站两座27.063兆瓦,按照差异化分配原则,通过参加公益岗位、奖励救助、注入村集体经济等方式,对52个贫困村和“弱能重点户”“无能兜底户”“脱贫监测户”每年帮扶743.7万元。三是集体经济带动。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机遇,在全县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兴办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不会经营、无力经营、享受不上政策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通过托管、代管、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收入,实现持续增收。先后培育形成个万亩种植基地、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工业园区,发展百只以上规模羊场89个,驴场24个,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8个,万只鸡场1个,半温棚猪舍2050个等。依托强势的规模产业,各镇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发展、互促共赢。目前,全县54家经营主体带动3738户建档立卡户每年户均分红约1000~2000元。四是能人大户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人大户有见识、脑子灵、思路宽,他们不仅有“帮、带”的能力,更有“扶、投”的实力。吴起县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鼓励动员能人大户参与脱贫攻坚,充分发挥能人大户带头优势,采取“党支部+能人大户+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群众步入“致富快车道”。2015年以来,有85户能人大户通过“企业+、家庭林场+、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形式带动510户贫困户参与发展,每年增收4500元,涌现出李树和、康全鑫、齐祥福、高起东等一批全省脱贫攻坚致富带头模范。

“五网”兜底。“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2018年底,吴起县实现整体脱贫后,还有933户“无能保障户”,面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推行“幸福五网兜底”工作法,走出一条“‘一网’保基本,‘四网’增福祉”的兜底扶贫新路子。一是落实基础政策保障,织牢稳定脱贫“基础网”。全面落实各类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和生活用电等政策,真正让特殊群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二是推行政企分红模式,实现稳定增收“红利网”。将全县933户“无能保障户”全部纳入光伏分红和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两项合计每年为兜底户固定增加收入5800元。三是落实产业政策激励,构筑稳定致富“信心网”。按照到户产业补助政策,积极鼓励兜底户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对于劳动强度低、不需要外出的种养业能发展由自身发展,不能发展的可通过能人大户代养。四是推行资源入股分红,形成抱团发展“集体网”。积极鼓励兜底户以土地、资源、互助资金贷款等形式入股村集体经济,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五是激发社会奉献爱心,营造全民关注“社会网”。把兜底户作为社会扶贫的主要受益对象予以帮助,抓住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机遇,重点把兜底户需求和互联网有机链接起来,解决切身需求。(记者 王锋 通讯员 刘建鹏 康彦创)

责任编辑:许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