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延安 县区 甘泉

甘泉县巧结致富“姻缘”引领产业发展

2019-12-25 10:30 来源:延安日报

鼓起群众和村集体的“钱袋子”

——甘泉县巧结致富“姻缘”引领产业发展

冬季的陕北树木凋零,褪去绿色的群山露出本来的样子,显得敦厚、朴素。

12月11日,甘泉县劳山乡杨庄科村果园里,市果业局山地苹果试验站刘根泉站长一边示范果树修剪,一边详细讲解。果农们一边听一边问,又说又笑中,一棵果树就修剪到位了。

“专家这样一讲一示范,咱心里就畅亮多了,回去把咱的果树要好好修剪一下,给它‘瘦身’一下。”一位果农幽默地说。

甘泉县果业技术中心邀请市果业局专家,分别在劳山乡杨庄科村果园和石门镇许寨村果园,就今年苹果产业的现状背景、产业后整理市场销售,以及山地果园当前的冬季整形修剪、清园涂白、腐烂病病虫害防治、果树的伤口保护等,全县为果农进行了详细讲解和指导培训。

苹果成为农户致富“金果”DSC_8594

苹果成为农户致富“金果”

这也是该中心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全力推进“扩果”战略的具体举措。

今年以来,甘泉县坚持“调粮、增菜、扩果、兴畜”的产业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到户惠农富农工程,重点发展蔬菜、山地苹果、食用菌、羊子、中蜂等产业。他们以土地为纽带,创新机制模式,巧结致富“姻缘”,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经营权入股、集体领办等多种方式,整合多方资源,拓宽致富渠道,打破了产业发展困局,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创新机制结“姻缘”,为做大做优产业注入活力

山地苹果是我市农业一项主导产业。然而,发展苹果产业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大,这对于果业基础薄弱的甘泉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怎么办?甘泉县因地制宜,按照“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理念,创新机制体制,推行“企业+基地”模式,高标准建园,壮大苹果产业。

该县加大与陕西果业集团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涉果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19年春季完成山地苹果建园5000亩,栽植自根砧100亩,矮化中间砧200亩,短枝型品种4700亩。新建园全部采用大苗建园,引进栽植短枝型品种成纪一号、延富6号,中间砧品种延富10号,自根砧品种等多个新优品种。

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县政府将苹果产业纳入《2019年甘泉县农业产业建设暨巩固脱贫成果扶持办法》,列支800万元,以“五新”基地建设为抓手,扶持果业发展。

截至目前,在陕果集团等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山地苹果面积达到8.17万亩,建成千亩以上高标准园区6个,带动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

道镇南义沟村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则是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大樱桃等时令水果。该园区的规划、建设由以往政府的“包揽”式投资建设转变为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整合了乔庄等4个村的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20万元,县财政奖补资金300万元,市级园区补助200万元,统一建设、管理。

菌棒出菇,农户喜上眉梢DSC_8509

菌棒出菇,农户喜上眉梢

道镇兰家川村蔬菜产业扶贫园区按照“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工作思路,高标准建设蔬菜产业园区,新建日光温室64座,大棚45座。

做大产业、做优特色,甘泉县集中各种力量,精打细算用足有限的财力物力,积极发力,奋起直追。

用活土地经营权,在发展产业中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发展苹果产业中,如何做到既壮大集体经济,又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甘泉县进行了积极探索。

2018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甘泉县委、县政府研究,向全县39个贫困村每村注资30万元,用于发展产业。产业发展资金可以优先整合到龙头企业,所得收益,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脱贫攻坚。“企业+政策+贫困户+股份”代建代管模式破茧成蝶。

在甘泉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陕果集团甘泉试验场率先行动,先后与石门镇封家湾、王坪、魏家沟、张槐湾、石门、梁庄、高家河7个村121户284人,与道镇府村、东沟、坡底、施家庄、道镇5个村85户203人达成山地苹果代建代管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果树挂果后,每年除去果园管理成本,以年纯收益进行折股量化分红,并有“保底分红”。村集体可分得收益的40%。每亩果园按照4000斤产量,每斤苹果2元来计算,每个村委会分配收入将不低于9.6万元,这些收入将用于村集体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2019年,美水街道办又流转土地1200亩,建成县屯西山千亩示范采摘园,按照每亩土地流转费480元,其中陕果集团承担200元,县农业农村局承担280元,4年后双方按照约定,陕果集团占股76%,县农业农村局占股24%,除去果园管理成本,所得纯收入按照股份比例分红,政府所得收入将主要用于产业脱贫。

像这样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在甘泉还有其他类型。道镇南义沟村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就是其中一例。

该村合作社将土地从农户手里集中流转,园区建成后将大棚返租给农户进行种植,农户承包大棚每座大棚每年承包费2000元。同时,积极引进“全丰实业公司”种植大樱桃14棚,前5年和最后5年以35元/米承租,中间10年上浮30%。通过农户、企业承包种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8万余元。

而兰家川村抓住道镇建设蔬菜产业扶贫园区机遇,及时注册成立了新富兰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180亩,新建日光温室64座、大棚45座。30座日光温室大棚由农户承租种植,14座日光温室大棚引进全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经营20年,其中前5年和最后5年以35元/米承租,中间10年上浮30%,20座大跨度大棚前5年500元/亩,后15年750元/亩的价格承租。另外的以每座大棚1000元的价格分红给合作社,用于带贫益贫帮扶所有贫困户。通过转变建设模式和经营模式,每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盘活了资产。

王家湾奶羊场DSC_8543

王家湾奶羊场

“姻缘”开启多赢局面,鼓起群众“钱袋子”

壮大了集体经济,贫困人口收入怎样保障增收?甘泉县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尝试。他们巧妙地将贫困村组和龙头企业结成“联姻”,带动贫困群众致富。道镇镇的乔庄村是一个典型。2018年,该村村委会将部分农户的土地进行托管,由村委会与陕果集团签订合同,将1200亩土地以零地价交给陕果集团,由陕果集团统一进行果园建设和管理,基地内全部栽植成纪一号、玉华早富名优品种,三年后果园开始挂果后按四六分成,60%的面积留给陕果集团,40%的面积返还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经营管理或分配到户,村民可自行管理或托管模式管理。据初步测算,三年后,该村九牛塔村民小组36户人均将分配到产果树木2.3亩,约180棵,每亩年产值纯收入5000余元,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而且,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直接在果园打工,从事二、三产业,从而获得更多收入。基地开工建设以来,村民每天务工人员达到50至70人,人均日工资男140元、女130元,当年三月底,务工累计收入8万多元。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农户拿到了土地收益;通过在基地务工,农户拿到了务工收入;通过技术培训,农户能够学习专业果树管理实用技能,扶贫扶智更扶志,变“输血”为“造血”,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2019年年底,陕果集团甘泉基地建设涉及农民860户1280人,其中贫困户283户495人,现已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5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租金照拿、农活照干,企业受益、群众增收”的效果。

像陕果集团这样被引进的企业在甘泉还有不少。他们采用同样的模式,实现了企业、集体、农户的多赢。

全丰农业实验有限责任公司在道镇三岔村流转土地300亩,发展露地菜,带动贫困户15户;在南义沟村、兰家川村发展时令水果栽植,长期用工40人,农户实现“双收入”。

荣华集团,发展翡翠梨200亩,带动贫困户18户。

大陕北果业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和务工方式带动美水泉村贫困户17户。

桥镇乡王家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45户。

劳山鸡业公司采取“三变”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的模式,带动贫困户103户。

2019年,陕果集团又与美水街道办联手建设环城西山经济林果带,建设以苹果为主体,其他林果为补充的现代果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200亩,投资2400万元,目前一期建设县屯小组505亩,以集体土地流转30年,流转费每亩480元,共计720多万元,使县屯全村140户537人受益,年人均增收400元,村集体每年也有21600元进账。果园每年可为流转土地农户、贫困户提供就业约2600多个工日,农户、贫困户务工收入约39万元,让失地农民既收租金又挣工资。

多业并举,全面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结构合理的产业不仅能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能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甘泉县在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羊子、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蜂等产业。

在甘泉县,奶山羊正成为贫困户增收的一项重要来源。无论是在下寺湾镇张家沟村、下寺湾村,还是桥镇乡王家湾村,奶山羊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赵明军是桥镇乡王家湾村脱贫巩固户,原来靠种植玉米为生,2017年村上成立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奶山羊养殖,他主动找到负责人,不仅入了股,还争取到一个公益性岗位,日子越过越好。

“以前就靠一点低保金来生活,现在又入了股,再就是公益性岗位一个月拿600元,算下来也有个7000元,零七八碎挣3000多元,每年就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赵明军高兴地说。12月22日,甘泉县道镇镇三岔口村蜂农白成兵,来到他的蜂场,打开蜂箱,查看蜜蜂生活情况。58岁的白成兵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身体有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也有疾病无劳动力,一家人的生活压力全在他一个人的肩上。

2018年,在全县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白成兵发展中蜂养殖25箱、收入2.5万元,发展平菇托管种植4000棒、收入4000元,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成功退出贫困户行列,还被评为“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

2019年,白成兵又购买了180多箱中蜂扩大规模。

为提高贫困户收益,甘泉还大力发展时令水果等长效产业拱棚,并积极引导在棚内栽植以西甜瓜、辣椒、叶菜类为主的低矮作物,增加短期收益。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发展产业户440户,其中棚栽业132户,养殖中蜂285户,养殖奶山羊23户。

如今的甘泉,因地制宜、大胆实践、积极创新,从做实基础、做活资源、做优特色、做大产业入手,形成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企业壮大、县域经济提升的多赢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甘泉特色的土地经营之路。(通讯员 范筱霞 党璋 记者 张吉祥)

责任编辑:许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