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媒体看延安

“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

2019-12-04 10:22 来源:延安日报

“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

——路遥在延安大学的岁月里

11月30日清晨,天刚透亮。已经进入仲冬的陕北高原,寒气袭人。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等专家学者冒着严寒,拾级而上,缓步来到路遥陵园,瞻仰路遥墓。苍松凝立,翠柏无语,麻石砌筑的穹形墓体古朴而深沉,背墙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两行大字庄重而醒目。

这里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墓碑位于校园中的文汇山半山腰。1973年至1976年,路遥曾在这座校园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3年时光。1988年,延安大学50周年校庆,路遥回到母校并写下:“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

延安大学究竟为路遥提供了什么,这位文坛巨匠的大学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在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延安大学,追忆他曾经求学的点点滴滴。

路遥这样走进延安大学

1972年秋天,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在贫瘠而苦难的黄土地上,却绽放出一朵灿烂的“山花”。

以诗人曹谷溪为代表的延川县文艺创作组,创办了文学刊物《山花》。几名热爱文学的青年共同担任编辑,初中学历的路遥就是其中一位。这期间,路遥在《山花》上发表了多首诗歌,崭露文学才华,很快便在延川小有名气。

“那会儿我带着路遥一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这些作品,看得出他对文学的喜爱……”今年78岁的曹谷溪回忆起他们的风华正茂时说。

此时,全国大学都在停课数年之后,开始着手筹备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工作。延安大学为了慎重起见,在中文系招收了一个“试点班”。延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申沛昌,当年正是负责中文系招生的教师,他带着试点班的学员曾一同前往延川同《山花》编辑部进行座谈。也正是那次座谈,大家第一次知道了路遥,这名热爱文学又颇有才华的青年。

据申沛昌回忆,1973年暑期,因为种种原因路遥被北京、西安的高校拒绝接收。时任延川县委书记申昜亲自出面,前往延安大学,解释、澄清路遥的政治问题,并推荐路遥上大学。在对路遥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调查后,申沛昌一方面肯定路遥的文学才华,另一方面认为他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因此决定向系领导、校领导举荐录取路遥上延安大学。经过反复商榷斟酌,延安大学最终向路遥寄来录取通知书。

这对于当时求学无门的路遥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曾说:“延安大学收留了我。”

在延安大学学习的日子

进入延安大学,学习系统完整的中文知识,为路遥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报到当天,路遥头戴一顶褪色发白的蓝色华达尼帽子,身着整洁的黄色的确良军用制服,肩上挎着当时北京知青通用的黄色帆布挎包,包上还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诗句。”延安大学73级校友、路遥的同班同学王志强对初见路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满脸的胡茬青亮青亮,胖乎乎的脸上略带微笑,看起来很亲切。”

入学不久,路遥的各项才能很快就显露,令同学们心悦诚服。在开学2个月后,班上正式选举班干部,路遥便以全票当选为班长。同学们眼中的路遥,热情且有才华。

王志强回忆说,路遥担任班长后不久,学校要举行迎新年文艺晚会。不甘落后的路遥决定带领全班同学自己创作,集体演唱歌曲。他和班上几名同学组成创作班子,经过几天连夜奋战,将朗诵词和歌词全部写好,题目是《组歌:我们生活在杨家岭》。随后,路遥带着写好的歌词请他认识的作曲家丁永光老师谱曲。就连演出穿的工人服和解放军服都是路遥亲自去钢厂、部队借来的。经过他们精心编排,73级中文系的演出震动了全校,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注,路遥也因此成为中文系的一张名片。

在文化课学习方面,路遥也是十分刻苦。王志强说,路遥对理论课、专业课的学习很认真。他曾和路遥分在一个学习小组,小组讨论时,路遥讨论起问题来有理有据,他的发言谦虚、大胆且准确,令不少同学佩服。“《矛盾论》《实践论》这些理论课程他都学得很深刻,而且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以自己的生活事例阐明观点。”王志强说。

他对书籍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在王志强的记忆中,路遥的枕头旁常常摞有一尺多厚的书,被他自己称之为“床头文学”,有的书籍他读过好几遍。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名篇他都能背诵。

路遥与延安大学不曾分割

路遥的女儿路茗茗说:“随着年龄见长,我愈发感受到父亲称呼延安大学为‘温暖的摇篮’时那背后的深情。”

毕业后,路遥被分配到《陕西文艺》,去了西安工作。但延安大学始终不曾与路遥分割。

1983年,路遥给老师申沛昌的回信中写道:“世界广大,但知音不多,学校三年,我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精神上一直是朋友。您是我生活中少数几个深刻在心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您。”1988年,他回到母校参加50周年校庆并与学弟学妹亲切座谈。1992年8月,就在去世前3个月,他带着《路遥文集》的征订单、征订广告和简单行李再次回到延安,寻求母校的帮助,希望为他提供5万元征订费用,帮助他顺利出版《路遥文集》。最终,也是在延安大学提供的经费下,《路遥文集》顺利出版。

坐落于延安大学文汇山上的路遥陵园,建成于1995年,也就是他逝世3周年。1994年,路遥的生前好友商量在公墓摆放骨灰到期之前,为路遥找到一片安葬之地。申沛昌毅然决定接收学生的骨灰,便开始在校园选址。文汇山原本是一座无名山,因为路遥的到来,被大家命名“文汇山”。1995年11月17日,路遥以这样的方式永远地回到了母校。

今天走进延安大学,不仅可以看到路遥文学馆、路遥学术报告厅,还可以欣赏以路遥一生为原型的舞台剧《路遥的世界》。更有路遥文学研究会,目前研究会成绩斐然。

如果说延大成就了路遥日后的文学之路,那么路遥之于延安大学,也是一种精神流传。

延安大学2018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杨玲娜说:“作为一名延安大学文学院的学生,路遥的精神在我学习过程中始终影响着我。他在创作上表现出敏锐的文学判断和清醒的文学思考,对我们现在搞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巨大的启示意义。而他坚强的品格则在我的人生道路中,昭示着我们青年人要在劳动中,找寻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陕西日报记者 王婕妤)

责任编辑:郑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