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延安 县区 甘泉

踏出大道天地宽——甘泉县脱贫攻坚纪实

2019-09-18 16:49 来源:延安日报

甘泉,因泉得名的陕北小县城。自古以来,当地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广种薄收。改革开放前,全县共有人口7.25万人,人均收入仅有92.4元。 

8月的一天,一场秋雨之后,记者穿行于美水之乡,一路上惊诧连连。 

产业发展、医疗救助、生态保障、社会帮扶、住房安全、送教上门……每项举措都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群众的心灵。2019年,全县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建档立卡贫困户由3084户8073人减至253户424人。 

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群众在变富……振奋人心的脱贫画卷在眼前展开,振兴发展的欢歌笑语在耳畔响起。 

做强产业 “输血”更在“造血” 

8月27日,天刚放晴,甘泉县道镇镇三岔口村的蜂农白成兵,就急不可待地来到他的蜂场,打开蜂箱,查看蜜蜂生长情况。 

“黄金采蜜期已经过去了,现在要留够蜜蜂过冬需要的蜂蜜,防止饿死或者飞走。”白成兵说。 

58岁的白成兵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身体有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康院肢体三级残疾无劳动能力,又要照顾2个年幼的孙子,一家人的生活压力全在他一个人的肩上。 

2018年,在全县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白成兵发展中蜂养殖25箱、收入2.5万元,发展平菇托管种植4000棒、收入4000元,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成功退出贫困户行列,还被评为“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 

今年,白成兵又购买了180多箱中蜂扩大规模,还帮助附近8户贫困户代养代销,年底每户分红3000元。 

“土蜂蜜一斤能卖50元,上半年已卖了200多斤,现在还库存2000多斤哩。”白成兵说,“下一步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到300多箱,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卖品牌产品,和其他贫困户一起过上‘甜甜蜜蜜’的生活。” 

像白成兵一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在产业规划、生产、销售的统筹,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中,全县63名第一书记也积极行动起来,联合组织成立第一书记联盟,帮助贫困户提供服务,举办各类活动、利用各种平台,全力推介特色农产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各类产业快速发展。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要让贫困群众拔掉穷根,收入持续增长,从“输血”变“造血”,发展产业是最根本的一条路子。 

脱贫攻坚以来,甘泉县聚焦群众增收,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因户制宜,精准施策,按照“522”模式持续抓好产业建设,将蔬菜、山地苹果、食用菌、奶山羊、中蜂等五项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农户每户可任选两项,扶持资金每户不超过1万元,确保每户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2018年,道镇镇南义沟村流转200亩土地,建成100座日光温室大棚现代蔬菜产业园区,采取党支部主导、合作社牵头、农户承租的运营模式,再以每棚2000元返租给农户进行种植,并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去年,南义沟村人均纯收入达16200元,较2008年净增6400元。 

“以后好好跟着村上干,只要把大棚蔬菜种好,日子再也不愁了。”南义沟村贫困户景润民笑着说。 

有“渔”才有鱼。通过产业驱动,甘泉县为有劳动能力者撑起了产业伞,将没有劳动能力者嵌入了产业链,群众的致富“造血功能”不断提升。目前,全县产业覆盖率由2017年的76.7%提高到100%,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9%降低到0.64%。 

生命至上 严冬亦有暖阳 

“姨,你这个血压还有点高,要记得吃药,饮食口味切记太咸。另外,你的腿还没有彻底好,尽量不要干重活儿,适当活动活动筋骨就行了。” 

“我记下了,万一忘记了我再打电话问你……” 

谈话的是劳山乡杨庄科村村医任静和66岁的老人李旺芳。今年7月份,在和劳山乡卫生院大夫巡诊的时候,发现李旺芳、王玉娥腿疼得非常厉害,两位老人疼痛难忍、甚至放声大哭。 

任静和卫生院的大夫赶紧查看,并将两位病人抱上车,拉到乡卫生院住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老人们的病情终于得以缓解。 

“我们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哪也去不了。幸亏有这些娃娃们了,把我们车接车送,跟自己的儿女一样,可细心了。”李旺芳说,“住院总共花了3000元,报销后,我个人只出了106元。” 

出院后,任静与两位老人签约,成为他们的家庭医生。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和县、乡的专家大夫一起上门检查病情,叮嘱用药情况,随时关注病人的身体健康变化。 

为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甘泉县组建成立了57支医疗专家团队,实行“1+1+1”签约服务,按照“因人施策、因病施治”原则,对已签约的1853个慢性病人,实行一病一方、一人一策、一月一访,提供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医疗护理等服务,做到服务群众全方位。 

“我们医生和卫计工作人员进村入户,不仅查看病人病情,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宣传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大病拖、小病扛’的习惯,从源头预防疾病的发生。”甘泉县卫计局副局长安小东说。 

幸福小康,一人不落。甘泉县着力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全力推进“三个一批”行动,不断加强医疗卫生帮扶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因病致贫源头治理及“十大行动”,设立“一站式”审批窗口,实现即时结算。已免费发放基本药物6129人次,价值36.87万元;资助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8194人,救助1382人;贫困户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879.22万元,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同时,甘泉县主动“攀亲”大医院,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为全县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县人民医院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县妇计中心与延大附院、县中医医院与西安市中医医院分别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患者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青山绿水 让风景成为“钱景” 

森林茂密,植被丰富,一条小河从村子中央静静流淌。 

在下寺湾镇张家沟村,一辆辆旅游大巴停靠在村头的停车场,游客排队转乘摆渡车驶向雨岔大峡谷。 

国庆未至,这里的人气已经变得火热,更热的是村民的农家乐、民宿。 

“今天接了团队,客房已经满了。”习家大院的老板习小兵说。 

习小兵在做老板以前在家种地,那时眼看没有多少收成,只得外出打工。辗转几年,日子越过越差,一家人成为了贫困户。 

随着雨岔大峡谷的游客越来越多,习小兵从中发现了商机,便决定返乡创业,将自己房屋整修一番,开起了农家乐,招揽游客吃饭、住宿。 

“一个人50元,管一顿早餐。客人也可以点餐,有陕北特色的炖羊肉、炖鸡肉,还有特色小菜。”习小兵笑着说,“去年‘五一’假期至今已经收入了近10万元。” 

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游客来山沟沟里的习小兵脱贫了,他给自己买了一辆小车,一家人的日子总算过得扬眉吐气了。 

雨岔大峡谷发现以来,甘泉县累计接待游客26万人次,源源不断的人流带来了无限商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甘泉县积极打造“旅游+扶贫”模式,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75户贫困户发展集生态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户均每年增收1.5万元; 

37户贫困户办起了农家乐,经营油饸饹、腌猪肉、炖羊肉等特色美食,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 

39户贫困户在景区周边发展雨鞋租赁、停车、向导等服务,户均每年增收1000余元; 

88户贫困户参与零散销售土鸡蛋、小米、煮玉米等土特产,户均每年增收5000元; 

……

“为使扶贫资金用活用好,发挥最大效益,村上将30万元贫困村财政专项资金入股旅游公司,每年保本分红3万元,其中10%提留村集体,90%给村上所有在册贫困户按户均分,每户分红1422元。”张家沟村第一书记马健介绍说。

“我们整合全县63个贫困村的63万元扶持资金,4个贫困村的3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每年按照10%的比例进行分红,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甘泉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腾介绍说,公司还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成立景区工作站,设立农特产品示范摊位,优先雇用贫困户等,多种方式帮扶贫困户走旅游路、挣旅游钱、享旅游福。

民生之本 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靠手艺赚钱才是最稳当的,现在我不但能照顾娃娃,每个月还能有一部分收入,可以帮助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了。”在下寺湾镇下寺湾村的曹福莉的手里,一张红纸转眼间就剪得有模有样。 

曹福莉的手艺就是剪纸,上学期间她就爱好美术,对剪纸一直充满了兴趣。结婚之后,由于没有正式工作,便当起了家庭主妇,专职看管小孩。 

有一次,她听说举行民间艺术(剪纸)培训班后,便积极报名参加培训,并与培训公司——甘泉县元芝民间文化营销有限责任公司签约,成为了公司会员。

“我们的会员都是由于自身原因出不了门、只能待在家里的妇女。公司每月付给她们300元底薪,再将作品收购后进行装裱,最后通过旅游景点、超市柜台等出售。”元芝民间文化公司总经理高英凤介绍说,“会员时间自由、工作简单、收入可观,也为她们创业奠定了基础。” 

从2017年注册至今,元芝民间文化公司已累计组织培训6期3386人次,为会员创收7万余元。公司被甘泉县委、县政府列为“扶贫工厂”,被市妇联评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下一步,我们计划和县上合作,组织民间妇女进行面花、刺绣等技能培训。既传承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贫困妇女增收拓宽了渠道。”高英凤说。

悠悠万事,脱贫为大。

为给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甘泉县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据甘泉县就业局副局长刘国军介绍,全县累计成立“社区工厂”4个、“扶贫基地”4个,鼓励发展电商10个,为16人发放就业创业补贴4.8万元;举办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2次,66名贫困群众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设立公益专岗、特岗,托底安置“三无”贫困户劳动力290人,全县共实现转移就业1875人、创业218人。

2017年,陕果集团延安有限公司在甘泉成立果树试验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果树示范基地1万多亩。成立至今,试验场积极发挥龙头企业职责,创新扶贫方式,积极帮助贫困户就业,被市县评为“就业扶贫基地”。

“这么大的基地,需要人来干活儿,这些人就是附近的农民,我们总是优先雇用贫困户。”试验场场长拓晓峰说,“贫困户干计时工,每天130元左右;计时工转为长期工后,工作稳定,平均每月可以挣到3300元。如果有机械、会技术的话,挣得会更多。” 

目前,试验场惠及甘泉县农民900户1880人,其中贫困户315户532人,共支付土地流转费500余万元、基地务工人员费用157.16万元。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

穿行美水之乡,目之所及皆是平坦宽阔的公路、成阴的绿树、芬芳的花草、一排排整齐的移民新居、一个个错落有致农家小院……昔日小城正焕发出新活力,群众的笑容中写满幸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正激励着甘泉儿女接续奋斗,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再踏征程、再立新功。(记者 雷荣 通讯员 范筱霞 白延香)

1 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共反馈5大类17个方面28个问题,中央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共反馈9大类2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任务。 

全县35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县城集中安置302户1006人,乡政府分散安置50户83人,旧宅基地腾退66户,拆旧复垦66户,资金兑付66户,旧宅基地腾退和实际入住达到“双百”要求。 

全县“爱心超市”总数达到57个,资金232.372万元,39个贫困村“爱心超市”100%全覆盖。 

4 深入开展“送理论、送文化、送健康、送法律、送科普”活动,学思堂集体讲课15场次、惠及群众900余人;四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巡回授课21场次,惠及群众1200余人。 

5 今年新建水源集水池24座、水源渗井1座,新建30立方米蓄水池5座,维修40立方米蓄水池6座,新建检查井1180座,提升了12259人的饮水标准,覆盖贫困户364户1330人。 

6 全县所有建制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建制村通畅总里程达到219.6公里,管护总里程达到378.8公里。全县电力入户达到100%,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355户。 

7 全县1037名教师共结对帮扶1037名贫困学生,补助困难幼儿672人25.2万元,“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学生10059人,对90名建档立卡高中学生提供助学金11.25万元。 

8 今年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70户1437人,发放救助资金404.28万元;农村特困供养对象91户103人,发放特困供养费51.71万元;对渐退帮扶100户226人,发放补助资金84.3万元;临时救助1238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32.07万元;医疗救助健康扶贫民政兜底保障2088人次,发放政兜底保障资金15.04万元。

责任编辑:郑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