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延安 经济

延安:农业更强 农民更富 农村更美

2019-09-17 17:09 来源:延安日报

农业更强 农民更富 农村更美

——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粮食生产稳步推进,特色产业渐成规模,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翻倍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延安农业全面发展的70年,是延安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更是延安农民生活得到质的飞跃的70年。 

70年来,延安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大跨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延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农业农村发展获得新动力。 

在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上,外国专家为延安苹果点赞

在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上,外国专家为延安苹果点赞

农村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抢抓机遇、勇拓新路,一个个时间节点,记录下延安农业在这场跨越70年变革中的奋斗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占到70%以上,农业结构相对单一。八十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延安农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倚重粮油的农业结构受到挑战,苹果、烤烟、羊子、马铃薯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 

九十年代后期,我市抢抓国家退耕还林重大战略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引导农民群众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完成了产业转型,形成了以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为农民群众建起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2002年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在西北地区率先免征了农业税。 

2011年,延安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唯一以地级市命名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发展进入了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新阶段。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较1998年退耕前的1356元增长了5.6倍,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产业经营收入。 

2017年,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在延安召开了全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完成产值241.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6元,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5万户15.6万人,4.49万户依托产业实现脱贫。 

果园4

苹果产业成为农业新动能 

苹果种植起始于建国前,加快发展始于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地委行署作出“建立百万亩苹果商品基地的决定”,鼓励和引导有一定经验和基础的农民发展苹果种植,洛川县、宝塔区等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苹果面积从1985年的15.2万亩增加到1990年的85.9万亩,5年增加了70.7万亩。 

1991年至1996年为规模扩张阶段,全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富士、秦冠、新红星为主栽品种,以乔化密植为主要模式的苹果种植在全市得到迅速发展,洛川、宝塔、黄陵、富县、宜川被认定为陕西省首批优质苹果基地县。 

1997年至2006年,随着规模扩大,果园生产管理成为首要任务。以市级苹果科技下乡活动为显著标志的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普及活动全面推开,延安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优势苹果产业带。苹果面积从1996年的152.2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199.3万亩,10年间增加了47.1万亩。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苹果南提北扩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把绿色、有机、生态模式融入果业生产当中,加强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逐步成长为全市第一优势产业。 

截至2018年,全市以苹果为主的园林水果面积为354.8万亩,比1978年的22.8万亩增加了332万亩,年均增长7.1%;果品产量为299.1万吨,其中苹果产量为289.2万吨,占全市水果产量的比重为96.7%,成为目前种植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设施蔬菜3_wps图片

设施蔬菜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我市设施蔬菜种植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蔬菜产业长期以自产自销的生产状态存在,面积小、产量低、上市迟、耕作技术落后、品种单一老化,“家家户户腌酸菜,大小人均一缸菜”可谓是当时群众蔬菜消费的真实写照。 

九十年代初期,日光温室和大棚栽培技术先后在安塞、甘泉、宝塔等县区试种获得成功,引发了种植理念的根本性转变。2001年,设施蔬菜作为退耕还林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基础产业,列入了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掀起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2004年,为坚定各级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市政府再次出台《关于加快我市大棚蔬菜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日光温室为主,大棚、露地菜“三菜并举”规模扩张战略,对新建日光温室每个补助500元,新建大棚每个补助40元,露地菜每亩补助种子(苗)费20元。安塞、宝塔、甘泉、子长、延长等县区先后建成了高标准的蔬菜示范园,通过品种试验、生产示范、农民培训、集中育苗,促进了设施蔬菜规模快速扩张。 

2007年以来,蔬菜产业集聚政策优势和生产要素,抓住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项目的机遇,调结构、创特色、建园区、促带动、抓质量、树品牌,推动了以设施为主的蔬菜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011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新增1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掀起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高潮,形成了环延安市区蔬菜产业核心区和洛河、延河、汾川河、秀延河、葫芦河五条产业带。 

2008年至2012年,我市抢抓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政策机遇,建基地、扩规模,推动设施农业成为继苹果之后又一致富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初期的7.5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32万亩。 

2018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8.3万亩,设施蔬菜产量109万吨,占蔬菜产量比重的72.8%,占比仅次于渭南和杨凌,位居全省第三。经过多年发展,蔬菜产业布局由最初的零散种植到现在的“一核五带”(环延安市区蔬菜产业核心区和洛河、延河、汾川河、秀延河、葫芦河五条产业带区域格局);棚型结构经过五轮更新换代,“95”式新型温室结构实现了周年生产、周年上市;设施水平从过去的人工拉草帘,一个棚需要一小时,到现在自动卷帘机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种植品种从最初的西葫芦、叶类蔬菜延伸到现在的茄果类蔬菜、西甜瓜,包括草莓、油桃、樱桃以及热带时令水果等;栽培技术从过去照搬外地到现在已总结出适宜延安生产实践的“六大关键技术”;产业效益由发展初期的每平方米8公斤~1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5公斤~30公斤,亩均产值达到12145元。 

吴起舍饲养羊_wps图片

畜牧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八十年代开始,在畜禽私有私养、商品经济等政策鼓励支持下,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主要畜禽产品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1988年至1998年,为有效缓解城乡居民“吃肉难”问题,延安地委、行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养羊业列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养猪生产若干问题的决定》,地区行署召开畜牧工作会,制定了《全区科技兴牧发展战略》,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发展。 

1999年至2006年,畜牧工作紧紧围绕山川秀美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大力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养殖方式。1999年10月,市委、市政府总结吴起县经验,作出了《关于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决定》。2002年,再次作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放牧的决定。2004年,出台了《封山禁牧管理暂行办法》,产业结构由退耕前的传统放牧为主转变为规模舍饲养殖,为生态自然修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草食畜,果菜基地猪和鸡,城区矿区奶蛋禽,逐步发展形成了牛、羊、猪、鸡、驴及特色养殖的多元产业结构,进入了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增加的快速转型阶段。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存栏猪、羊、牛和家禽分别达到36.84万头、56.55万只、5.97万头和279.27万只,羊子存栏和生猪存栏比1949年分别增加29.88万只和27.16万只,年均增长9.5%和95.6%,肉类总产量达到4.6万吨,比1988年增长1.99倍,年均增长1.7%;禽蛋产量2.44万吨,比1980年增长14.86倍,年均增长4.9%,畜禽稳定增长保证了延安市副食品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BP6A1231

现代农业装备高效发展 

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进农产品后整理,全市上下形成了前端抓基地、后端抓整理、全产业链条抓增收的可喜局面。今年智能选果线将达到88条,冷气库储能120多万吨;冷运企业20家,果品精深加工企业15家,年转化鲜果30万吨以上。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由2015年的103家发展到2018年的929家,产值由48.89亿元上升到154.34亿元,加工原料涉及果品、蔬菜、粮油、肉蛋、烟草、干果等全市主要优势产品和地域特色产品,涵盖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18个子行业。 

2011年,延安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首个整市认定的示范区。按照现代农业新内涵,累计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4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9个,带动发展县级园区68个。 

全市累计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748个、示范镇70个,创建国家级示范村镇12个,省级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23个、示范村665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934家,营业收入1.7亿元,老庙镇、五谷城镇桐寨村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冯庄乡康坪村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延安人民将乘着党的十九大强劲东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蓝图将越绘越精彩。(记者 谷嫦瑜)

责任编辑:郑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