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教育 头条

尘封78年的军委航校

2019-03-23 11:20 来源:延安日报

IMG_4318——3月9日,熊晓虹(前左)在航校旧址向大家介绍当年航校历史。

3月9日,熊晓虹(前左)在航校旧址向大家介绍当年航校历史。

3月9日,安塞区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来了一批身着航空航天制服的老人们。

汽车刚到村头,这些已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人们已兴奋不已,他们纷纷离座向车窗外张望,下车后,大家列队沿着村子东头的土路向一处院落走去。

DSC_9354——航校旧址。

航校旧址

进入院落,所有人一字列队站好,一位名叫熊晓虹的老人饱含深情地向大家讲述起78年前发生在这个院落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原来这里是第18集团军工程学校(军委航空学校)旧址。1940年,被誉为人民空军缔造者的王弼和常乾坤两位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我党最早的航空专家,从苏联莫斯科茹考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毕业后,历尽艰险,耗时两年,转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回到延安。到延安后,他们踌躇满志,怀揣拳拳报国之心,迫不及待地筹划创建红色空军事宜,并得到党中央、军委的支持和批准。

IMG_4440——3月9日,在侯沟门村,熊晓虹(中)和闫军(右)再次相—聚,俩人都十分激动。

3月9日,在侯沟门村,熊晓虹(中)和闫军(右)再次相—聚,俩人都十分激动

1941年3月10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指挥部署下,军委航空学校暨第18集团军工程学校在今安塞区侯沟门村正式成立。王弼任校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常乾坤任教育长,4月6日正式开课,学员40余人。

DSC_9392——当年航校的学员上课窑洞。

当年航校的学员上课窑洞

因当时形势需要,学校严格保密,对外称第18集团军工程学校,对内称军委航空学校。当年村里仅有13户人家,学员与群众不曾往来。同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继续援助办学,又逢中央“精兵简政”,10月航校奉命撤销,改组工程队,隶属抗大3分校。

DSC_9220——当年航校上课时的教室,此窑明显大于普通窑洞。

当年航校上课时的教室,此窑明显大于普通窑洞。

后来,工程队虽然被陆续改编,但学员们仍然进行航空理论和文化课方面的学习。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支队伍又在绥德集结,向东北进发,成立了东北抗联航空学校,常乾坤任校长,王弼任政委。

IMG_4496——3月9日,在侯沟门村航校旧址,闫军(前中)向到访的第二代航空航天人讲述,当年外爷闫思恩给他传述的关于航校的故事。

3月9日,在侯沟门村航校旧址,闫军(前中)向到访的第二代航空航天人讲述,当年外爷闫思恩给他传述的关于航校的故事。

因建校时间短及多次改编等原因,我党最早在延安创办航校的历史及校址具体位置,几十年来几乎无人知晓。直到2011年,曾参与当年航校筹建工作,并兼任物理教员,后升任中国飞行研究院院长熊焰的女儿熊晓虹,看到父亲回忆文章《从延安到东北——人民航空事业创立初期的片段》一书中,《筹办延安航空学校》文章中提到的“学校在安塞县杏子河畔一个农村土窑里正式成立了”的记载心生疑问,并迫切想知道是怎样的村庄?什么样的窑洞?熊晓虹怀揣着一颗寻根溯源的崇敬之心,探访父亲当年工作学习的航校。同年6月9日,她和妹妹熊晓霞来到安塞,通过走访文史部门,查阅党史县志,多方询问和实地走访的辛劳努力,在概要知晓人闫军的叙述和刘玉堤将军的确认下,终于寻找到这个延安人不知、文史界不晓,尘封了70余年的“军委航校”真实身份。

DSC_9743——闫军外爷闫思恩的遗像,当年,曾与航校的炊事班战士交往较多。

闫军外爷闫思恩的遗像,当年,曾与航校的炊事班战士交往较多。

今年是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成立78周年暨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的特殊时期。他们这些当年筹建军委航校(延安航校)的教学及学员的子女们,从各地集结在一起,专程前来探寻父辈的足迹,拜谒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寻根溯源,慰藉心灵。

DSC_9589——旧址院落墙边放置的一口石槽。

旧址院落墙边放置的一口石槽。

责任编辑:许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